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破解制约发展瓶颈 ——写在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两周年之际(中) 本报记者 王朝霞

甘肃日报 2014-02-26 19:21 大字

破解制约发展瓶颈

——写在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两周年之际(中)

靠着村子边上的渭河,这些年,武山县山丹乡周庄村发展起了蔬菜产业。但是,一提起种菜致富来,村民们却纷纷摇头。

原来,把水从渭河引到村里的车岸渠,一直以来是一条土渠。由于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又没有固定的引水枢纽工程,常常是上游农田一遍水未浇过,下游就已经没水了,村民的大棚蔬菜常常“喝”不饱。

现在好了,在双联单位省水利厅的帮助中,车岸渠的土渠变成了水泥渠,渠首引水枢纽工程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用水方便了,去年,我也把韭菜从以前的1个棚变成了3个棚,挣了近4万元呢。”村民周家有说。

不仅仅是帮周庄村打通了发展的“拦路虎”,全省双联行动开展以来,(转4版)

(接1版)各联村单位着眼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化解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着力重点,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进行攻坚,使基础设施、能力素质、政策环境等制约得到明显缓解,特别是长期困扰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资金短缺问题正在有效破题。

据统计,两年来,各级联村单位共为群众办实事54.3万件,集中解决了吃水、行路、住房、看病、上学等方面的一大批老大难问题,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

培育产业,促农增收

培育增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双联行动的中心任务。省委、省政府在双联行动中,不断巩固成果,拓展双联内涵,去年以深化“产业培育增收年”活动为主题,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2个县区实现整体脱贫,5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培育增收年”活动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因为农民要发展增收致富产业,贷款难、融资难是普遍存在的“掣肘”。对此,甘肃省以创新农村金融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突破口,推广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的做法与经验,大力支持培育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创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两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300多亿元,其中双联惠农贷款发放额度达67.7亿元,受益农户达10万多户。

“门槛低、不需抵押、担保,是双联惠农贷款最贴近咱农民的地方。”庄浪县南湖镇石阳村村民郜俊珠告诉记者,他从县农信社办理了20万元的贷款,在村里的养殖小区承包了两座牛棚,发展养牛产业。他说,引进1头牛七八千元,育肥半年时间,卖出去就是1万多元,1头牛利润2000多元,他已引进了100多头牛,贷款当年就能还了,“再缺钱随时可以贷,特别方便。”

在双联行动的推动下,甘肃省改变以往财政资金简单直接给予的扶贫手段,全面推动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发展,把目标和重点定位放在发展村级互助基金会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上,推动农民有款贷、敢贷款、会使用贷款,调动农民积极发展产业促增收,为破解农村发展瓶颈约束找到了最佳途径。

有了资金的有力支撑,各双联单位和干部普遍从联系村户实际出发,谋划主导产业,帮找致富门路,深入实施“三个一”工程,努力使每个联系村形成一个主导产业、每个联系户找到一条致富门路、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项增收技能。一连串的举措,使群众生活有了方向,发展有了信心,致富有了奔头。

民乐县新天镇山寨村贫困户张成俊,成为双联“三个一”工程的受益农户。他在联村单位的帮助下,得到了市上投畜项目提供的小尾寒羊母羊,通过县畜牧单位技术指导,很快学会了养羊,现已养羊50多只。他说:“养羊一年就可增收4万多元。我打算再修几间大棚,扩大养殖规模。”

整合项目,助农发展

随着双联行动在陇原大地扎实有效推进,随意走进某个联系村,制定“规划”、争取“项目”成了村民们脱口而出的新鲜词。

在静宁县司桥乡庙咀村,为了在2019年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8306元的目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庙咀村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每年都列出了帮扶项目,通过扶持养鸡产业、养牛产业、果品产业、劳务输出等项目实现这个经济目标。

省委双联办着眼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加快涉农资源资金项目整合,去年分三批转报了需要省直相关部门帮扶的653个项目,尤其突出了藏区、灾区项目的落实。如省水利厅联系甘南州的合作、舟曲、临潭三县,结合支援藏区政策谋划水利项目,协调落实下达藏区各类水利项目投资计划16.35亿元,是“十一五”全省藏区水利总投资4.97亿元的3倍多;省教育厅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协调600万元应急救灾资金,解决了岷县、漳县灾区板房、帐篷学校的过冬取暖、照明等问题。

全省各级各类双联单位和市县党委政府重视项目、资金等涉农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开启了整合行动,发挥统筹项目、统筹资金、统筹双联力量等综合作用。

省财政厅农发办联系和政县城关镇三谷村,为破解这个人均仅有7分地上实现人均8000元收入的难题,联村干部武晓岗运用市场手段招商引资,在州、县、镇、村组织支持下,引进了三大项目。由甘肃复兴厚医药公司投资2.5亿元的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园,甘肃泰祥生物科技公司投资1.6亿元的标准化养殖产业园,青海瑶池生物科技公司投资115万元的出口型高原红树莓示范园落户建成,使三谷村搭上了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快车。

针对贫困村共同面临的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项目建设难题,各地各双联单位以落实“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为重点,突出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省政协联系了山大沟深的徽县麻沿河乡郭川村、屈兰村后,积极为这两个贫困村联系协调项目,争取通村公路建设、河堤修建、危房改造、便民桥建设、卫生室、村级便民汽车停靠点建设等帮扶项目12项,投资达3680万元,特别是通村道路硬化被省交通运输厅列入2013年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该工程将彻底解决麻沿河乡沿河7个村6000多名群众长久期盼的“出行难”问题。

点滴细雨,汇聚成河。双联单位为联系村、联系户帮办的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如春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温暖了陇原老百姓的心田。

新闻推荐

【深度解读】确保全省农村致富之路畅行无阻

【深度解读】确保全省农村致富之路畅行无阻确保全省农村致富之路畅行无阻本报记者严存义近两年来,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延伸。据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农村...

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