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双联经验】南堡村里百合香

甘肃日报 2013-11-07 20:24 大字

【双联经验】南堡村里百合香

本报记者 邹海林 通讯员罗玉珍 陈万吉

金风送爽,百合飘香。秋日的一个上午,记者慕名到“百合之乡”永靖县关山乡采访。

关山乡种植百合历史悠久,是“兰州百合”主产区之一,早在10年前,就获得“兰州百合”原产地保护认证。

沿着国道309线,进入关山乡境内,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收获百合的身影。

在南堡村村头的一块斜坡上,种植户王玺平和他的母亲正在地里忙碌。

王玺平手握一个长长的耙子,熟练地刨进一垄黑土,轻轻一拉,一颗拳头大小的“泥疙瘩”从湿漉漉的泥土中翻滚出来。他的母亲上前将“泥疙瘩”捡起,一点点剥去外表的泥土,便露出了瓣瓣鳞片相叠抱合的洁白果实。“这就是百合,我们叫它‘白金子\’。”

王玺平母子俩一个挖,一个捡,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家种了9亩多百合,去年收获的3亩,卖了8万多元。今年雨水多,百合长势比往年稍差些,但保守估计,这一茬也能卖4万元左右。”

“双联单位为我们种植户帮了大忙。”拉话间,母子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告诉记者,种百合时,省高级人民法院派人送来化肥,请来专家讲课,收获的百合,存放到省高院建的保鲜库,不愁卖不上好价钱。

原来,关山乡是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联系乡。在双联行动中,省高级人民法院组建7个工作组驻村蹲点,先后选派3批19名干警担任驻村联络员,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帮助联系村群众脱贫致富。

关山乡党委书记刘硕介绍说,百合是全乡首位优势产业,但由于地块未倒茬连年种植,出现病害,加之缺乏保鲜储藏设施,造成效益下滑。

这些问题通过驻村联络员反映上去后,省高级人民法院立马就有了帮扶措施——在南堡村,建立千亩百合良种试验田,邀请甘肃农业大学专家来到村里举办培训讲座,组织23名典型示范户走出去学习取经,示范带动百合种植实现母籽良种化、栽培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筹资170万元,购置先进的全套制冷设备,利用关山法庭空闲场地,建成一座面积425平方米、容量450吨的百合冷藏库,为农户提供免费服务,百合保鲜储藏从“隔夜愁”变成了“百日鲜”。

在南堡村康家湾社,记者见到了驻村联络员李向东、杨军和吴莹,他们正在和来自武山县金陇农副产品公司经理秦称德一行,商谈“订单”种植事宜。

秦称德是省高级人民法院“引”到南堡村的农副产品经销商,今年在康家湾社试种韩国胡萝卜获得成功。“百合、胡萝卜倒茬种植,会给农户带来更多的收入。”通过实地考察,秦称德打算扩大“订单”胡萝卜种植面积,包装销售关山百合样品。

离乡政府不远处的南堡村田家社,是鲜百合交易的“老地方”。车辆排起长龙,商贩比肩继踵,农户现挖现卖,一如往年景象。

在车流人潮中,记者又见到了王玺平,他刚卖完今天采收的百合,喜滋滋地数着钱:“200斤,一共2700多元。”

关山乡乡长康玉敏告诉记者,去年全乡百合产量2000吨,收入6000万元,百合收入占到农民家庭总收入的85%。今年百合留床面积1.46万亩,户均5亩以上,仅秋季一茬收入户均可达2万多元。

新闻推荐

舞台上百姓是主角本报记者 李满福

舞台上百姓是主角今年的春节和元宵节,一档由省文化馆、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联合推出的春节系列特别节目《百姓·大拜年》,演百姓故事,唱百姓心声,一道道温暖朴实的“文化烩菜”,给节日期间甘肃省广大农...

武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