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变化 新的希望 ——来自北顺村的双联报告(下)
“心”的变化 新的希望
——来自北顺村的双联报告(下)
本报记者 马效军 吴梦寒
如果说硬件设施决定了一个地方发展的起点,那么“软实力”将决定它的未来。如果说产业的发达程度决定一个地方走多快,那么“软实力”决定它走多远。
在双联行动中,北顺在变,北顺人也在变。从外部条件的变化,到内涵品质的提升,在北顺村的这几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村庄的“软实力”,也看到了它的未来。
干部转作风,党风促民风
“甘肃的发展能不能实现跨越,群众的生活能不能大幅改善,关键看我们党政机关的职能发挥得怎么样、广大机关干部的作风转变得好不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2012年在全省双联行动动员大会上曾经这样说过。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全省40万干部下乡,立足点在为民,用力点在富民,着眼点在基层,聚焦点在作风。但是一开始,双联怎么搞,别说村民们不懂,很多干部也不明白。村民们在观望,干部们在等待。
但是王三运的讲话掷地有声:“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是做样子,也不是一阵风,不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就不脱钩,即使实现了全面小康,我们也要坚持。”
是的,这不是一场“秀”。北顺村迎来了从省直部门到县乡机关单位的双联干部。
2013年12月31日,在北顺村的蔬菜产业园内,武山县蔬菜局蔬菜研究所农艺师黄录元正忙着帮联系户安装蔬菜大棚自动卷帘机。
从2013年7月到12月,黄录元已经到这里讲课8次了。北顺村的蔬菜大棚这两年容易发生根结线虫,黄录元在这里做了一个药效试验,筛选出一种效果好的农药进行推广,现在能达到90%的防治率。新技术、新方法也先从这里推广。这不,所里新进的自动卷帘机就拿到北顺村来推广了。
黄录元作为县农技人员,以前也常下乡,但是作为双联干部下乡,他的感受完全与以往不同。 (转6版)
(接1版)
以前,黄录元只负责讲课,讲完就走。百八十农户来听课,听完就散。谁是谁都不见得认得清、记得住。选择示范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时,好多人都不愿意干,总是有疑虑、怕麻烦。但是,当黄录元作为双联干部和联系户结成“亲戚”后,就不再一样了,他成了北顺村的一员。谁叫啥,谁家大棚种的啥,家里有什么事,他也渐渐熟悉起来了。和群众接触多了,感情就近了;感情近了,村民就越来越信任他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联系户培养成示范户了,现在一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他们就满口答应,因为他们知道联户干部是在为联系户着想。”黄录元说。
你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就有你。在北顺村,像黄录元一样的双联干部有很多。村民们对双联干部们也不再陌生。联系户王刘代说,这些双联干部比亲戚来得都勤,谁家有困难,叫一声就到了,态度比亲戚还好。王刘代说自家的蔬菜大棚,县蔬菜局的双联干部帮了大忙了。
干部转作风,党风促民风。从“机关看、纸上办”,到“察民情、接地气”,广大机关干部也在与群众接触的实际工作中深化感情、焕发激情,改进作风、端正作风。
李凤林是马力镇政府不久前派到北顺村的驻村干部。他刚到北顺村两三个月,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不同,“这里风清气正,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人人思谋发展。每天的事情特别多,喝酒赌博、歪门邪道在这里根本没市场。”
开创党建新模式,增强组织凝聚力
2013年12月31日,省先锋引领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在兰州召开表彰大会,决定授予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党委等20个基层党组织“陇原先锋号”荣誉称号。一个地处偏远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缘何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北顺村党委紧紧围绕“产业党建、民生党建、品牌党建”的工作思路,努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大力培育“北顺先锋”党建品牌与做大做强富民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实践,创出了农村党建“五种新模式”,实现了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互动,有力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双联行动开始后,北顺村党委推出了一种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设岗定责+星级管理”,对全村无职务的党员,全部设岗定责,参与村里事务管理。村党委共设置了宣传政策岗、民事调解岗、环境清扫岗等10个岗位和创业带富星、落实政策星、睦邻友好星等10颗星,组织全村65名无职务党员填写《认岗承诺书》,评定出“八星级”以上党员30名,形成了个个争当“明星”的良好氛围。
1998年入党的老党员洪想平也得到了一个新岗位——自来水管理员,负责水费收取、管道维护、节水宣传等工作。他说:“当村上通知开党员大会时,我在西宁打工,二话没说搭上车就回来了,自己搭了上千元路费,但是觉得值。咱是个党员,对村上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自从他当上自来水管理员后,村里的水费收取更加规范及时,管道也得到了及时维护。
与此同时,村党委创新设置了一种全新的党组织模式——“服务型党委+特色型党支部+产业型党小组”,以此提升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他们打破“一村一支部”设置模式,成立了村级党委、4个特色型党支部及7个产业型党小组,形成了“能人带动建协会、党委指导建支部、党员领办壮产业、群众参与助增收”的产业党建新格局。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900余亩,已成为全县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8+2”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新模式的推出,强化了村级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北顺村建成集村“两委”办公室、计生办、社会管理服务站、卫生室、培训活动室、群团办公室、专业合作社办公室、农家书屋和金融服务点、便民服务点为一体的“8+2”模式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由“办事不出镇”向“办事不出村”的转变。
现在,一有闲暇,村民们就会聚集到村里的综合服务中心,观看远程教育专题片,学习蔬菜栽培方面的土壤改造、施肥、病虫害防治知识。村上老人包家树是这里的常客。他说,这个好,做得和动画片一样,就好像技术员坐下来给我们教,能听明白,自己看书还记不下来。
村上还开创了“村党委+村委会+村监委”村级管理运行新模式,深入推进民主管理。在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同时,创新监督形式,将村级事务监督小组升格为村务监督委员会,减少了村班子的决策失误,遏制了村干部的违规行为,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全村和谐稳定。
而“北顺村+蓉中村”双联共建新模式的创建,更是让北顺村走出了一条“种植先行、商贸推进、项目引领、党建保障、强村富民”的特色新路。
“民”字大如天,“和”字似春风
“民”字大如天。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始终是双联的“重头戏”。
走进如今的北顺村,大小巷道全部得到硬化,并配套了排水设施,路面平整,环境整洁。谁能想到,仅仅在两年之前,这里的巷道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难行;巷道里垃圾成堆,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没有统一的排水设施,生活污水横流。
双联行动开始后,村里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对村内18条主巷道和11条支巷道全部进行了硬化,硬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同时,有关各方帮助村里建立了“保洁队”,建立了环境卫生经常性保洁制度,同时配备了两辆垃圾车,安装了30个垃圾箱。
“以前村里没有专门倒垃圾的地方,有的哪里有坑哪里倒,有的随手倒在门口,有的还往水渠里倒”,村长李尕树说。而现在,巷道有专人打扫了,垃圾有地方倒了,也有车清运了,村里的卫生自然就好转了。
45岁的包菊梅,去年参加了村里的“保洁队”,负责清扫长60米左右的村内巷道。身穿羽绒服、牛仔裤,系着蓝色丝巾的包菊梅,打扮要比村里的其他妇女时尚许多。她每天早上要按时清扫一次承包的巷道,如果下午路又脏了,还得清扫一次。清扫的垃圾倒入村里的垃圾箱,垃圾箱满了镇里的垃圾车就会及时运走。村里给她的“工资”是每月100元,包菊梅说,巷道扫干净了,自己的心情也好了,村民们也会感觉舒服一点,工资多少自己倒不在乎。她最开心的是,有一次一个城里的亲戚到她家里作客时说:“你们村里的巷子,和我们城里一样干净。”
村里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环境卫生。
2012年村里进行危旧房改造,村民李德树家终于结束了土坯房的历史,搬进了明亮宽敞的砖瓦房。如今全村有100户农户进行了危房改造。
北顺村的村医洪满定,现在再也不用在家里的方寸之地给村民们看病了。2012年新建的村卫生所,290多平方米,设有中医馆、检验室、诊疗室、B超室等科室,功能齐全,设施齐备。
村里2013年成立了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组织农民书画爱好者开展创作、接受培训,定期举办书画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一到晚上,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歌声阵阵,有跳广场舞的,有表演武术的,有拉二胡唱戏的,呈现出一派祥和、欢乐的氛围。
……
“这两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好多过去常用的东西都不见了。”村党委书记刘天绪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介绍着村里这两年来的变化。
第一个消失的是雨靴。过去村里巷道一下雨都是泥,没有雨靴走不成。现在村道硬化了,连蔬菜产业园里的产业路也都硬化了,再也用不着雨靴了。
第二个消失的是架子车。过去,家家农户种菜都有个架子车。现在,自从村道和产业路硬化后,架子车也不用了,家家都开上了电动三轮车,省力又省时。
手电筒现在也不用了。过去晚上天一黑,出行都靠手电筒。现在,村里修了太阳能路灯,一到晚上亮堂堂的,家家户户的手电筒也就收起来了。
北顺村变了,北顺人也变了。村民陈金元,曾经为了争夺田埂上的边角料地,和邻居大打出手。前不久,当蔬菜园区的产业路从他田里过,占了他的地,他却摆摆手说不要紧,只要务好大棚,这点地算啥。
是的,正是双联行动凝聚起了跨越发展的正能量,北顺村在发展中得到了提升,实现了改变。
对于这些变化,老党员包家树写了一个顺口溜,“武山西乡一盏灯,马力十足北顺村。联村联户致富路,为民富民挖穷根。”
如今的北顺村,如同加满油的越野车,正开足马力,向着希望奔驰。
新闻推荐
【三农观察】三问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如何让农民早日喝上甘甜的放心水——三问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本报记者宋振峰自来水到我家。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讯员汪栋摄宛如花园般的农...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