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梦想扬帆 巨变无声 ——来自北顺村的双联报告(上)

甘肃日报 2014-01-09 19:45 大字

梦想扬帆 巨变无声

——来自北顺村的双联报告(上)

本报记者 马效军 吴梦寒

是什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让一个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贫困村,变成田间道路四通八达、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提灌工程直通山顶、近三成村民住上新房的新农村?

是什么,让这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翻了一番的基础上,2013年又增长了80.3%?

是什么,让这个村的村民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悠闲度日,而是人人思富、四季忙碌?

是什么,让这个曾经垃圾成堆、纠纷不断的村子,变得巷道干净、邻里和睦?

……

答案来自于一个这两年响彻陇原、名扬全国的词汇——双联行动。发生巨变的这个村正是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

因为短时间内在这场反贫困战役中的成功逆袭,因为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改善、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基层党建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北顺村一举从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变成了全省响当当的明星村。

近两年来,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2013年的最后三天,我们走进了北顺村。

突破发展瓶颈,夯实基础一通百通

北顺村是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双联行动中的联系点。

村里的很多人都还记得,2012年3月16日王三运第一次来北顺村时的情形。当时在座谈会上,75岁的老党员包家树提出,“制约村子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路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全村有2000多亩山地,由于不通水、不通路,大面积撂荒,急需修一条盘山道路,把荒废土地重新利用起来。”“村里需要建一个幼儿园,解决孩子们学前教育问题”……

是的,基础就是发展最根本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和全省农村的情况一样,北顺村也存在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农民生存条件恶劣,导致扶贫开发难度加大,脱贫成果难以巩固等问题。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坚持基础优先取向,才能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挪开绊脚石。双联行动一开始,北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加快了脚步。

如今一年多过去,当年包家树老人提的那些千难万难的大难题,都已不再是问题。

2013年12月30日,雪后初晴。我们驱车沿着新建的20公里长的盘山公路“盘”上了北顺村麦卜梁顶,一眼望不到头的一层层梯田,白雪皑皑,层次分明。 (转3版)

(接1版)

这就是包家树老人说的曾经因为没有路而被撂荒的山地。在2012年的双联行动中,这些荒山荒坡经过土地整理后,变成了5000亩高标准梯田。如今麦卜梁二级提灌工程已经建成,山旱地变成了水浇地。2013年下半年就流转出去2700亩,全部种上了核桃树。村里人都说,别小看这满山遍野雪窝窝里支楞着的细杆杆儿,要不了几年,这可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不但能成为村民一笔固定的收入,还能让荒山披上绿装。

山背后是北顺村的麦卜村自然村,住着38户村民。

村民包建喜已经在这里住了50年,两间几欲倒塌的土坯房住了他一家老小7口人。他一边逗着最小的孙子,一边说,“家里的收入就靠13亩山旱地和两个孩子打工”。

不过,好在他们就快搬出大山了。北顺村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上,一排排崭新的二层小楼已经封顶。敞亮的楼房,洗澡间、水冲式厕所一应俱全。这里将是麦卜村村民们的新家园,一幢两户、一户124平方米。

“想都没想过今后能住进川里的洋房,以前最大的愿望是能盖上几间平房。以后搬到这里,孩子上学也近了,看病买东西也方便了”,包建喜说。

不只如此,穿行于北顺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变化随处可见:硬化后的村街巷道平整干净,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热热闹闹,北顺学校188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农民培训中心已经投入使用,麦卜村的护村堤防坚固耐用……更为可喜的是,在双联行动的推动中,社会力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功不可没:由福建南安市蓉中村捐建的产业路,一纵十一横均匀分布于蔬菜产业园;由出外创业的北顺老板投资兴建的北顺幼儿园,像童话中的城堡般矗立村头,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生活环境变美了,生产条件改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北顺村突破了关键的瓶颈,必将展开双翼起飞。

牵住产业这个“牛鼻子”,产业富民千帆竞发

“要使全村人均纯收入‘十二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再翻一番,确保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在北顺村调研时,王三运的一席话令北顺人倍感振奋。

要打开贫困的枷锁,开动发展的快车,就必须有一把产业富民的“金钥匙”。而牵住了产业这个“牛鼻子”,也就抓住了北顺村的主要矛盾。

武山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北顺村依托这一独特优势,探索科技引领、产业聚集、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2013年12月31日,农历快进腊月了,一般这个时候,土地“冬眠”,各地农家基本都进入了农闲期,农民也开始准备过年。但是,在北顺村却家家户户不见人,很难看到赋闲的农民。一问都说在忙。不是在蔬菜产业园,就是在牛羊养殖场。

北顺的最低气温低至零下8摄氏度,站在户外寒风刺骨。而当我们进入洪双林的日光温室时,宛如穿越了时光隧道:温室内炎热如夏,62岁的洪双林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光着脊背侍弄着他的一棚黄瓜,汗如雨下。

“现在大棚里用上了滴灌,水、肥、药通过管道直接浇到作物根部,又省水又均匀,还比以前省事。”洪双林说。不一会儿,洪双林又指着智能温控仪上显示的36摄氏度说,温度太高,要去把风口打开通通风了。

其实,洪双林的蔬菜大棚在北顺村产业园区里,还不算最先进的。目前,北顺村集中连片建起的日光温室达1000多座。其中770座温室大棚装备了滴灌设备,300座温室装备了智能温室大棚环境监测设备。自动卷帘机、旋耕机等机械设施也进了蔬菜产业园区。2013年,全村又改造日光温室400座。

科技含量提高了,大棚效益也就好了。现在北顺村平均一户有一个半大棚,一个大棚的收入平均也在3万元左右。2012年产业园里效益最好的一个大棚,还创出一个棚9万元的高产值。2013年前11个月,蔬菜收入占全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82%,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

这两年,北顺村还逐渐悟出了品牌经营的道道儿。为了让北顺黄瓜走得更远,2012年北顺村成功注册了“红民”牌蔬菜和“北顺”牌黄瓜。其中北顺黄瓜还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

当大棚多起来,当品牌亮起来,蔬菜产业的效益也就凸显出来。过去北顺黄瓜好,但是出口不畅,卖不上价钱。但是现在,还不到上市的时间,前来订购的客商就一队一队地来了。北顺村新建的蔬菜批发市场就派上了用场,年交易量能达到3000多吨。

不仅如此,村上还规划了一处尾菜处理沼液池。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尾菜处理之难,经过腐化处理的尾菜,还将成为最好的有机肥,进入蔬菜产业,形成农业生态循环链条。这才是科学发展的题中要义。

不只蔬菜产业,北顺村的其他富民产业也正形成规模:采取公司牵头、群众入股的方式,建设了年饲养量1万只羊的裕丰养殖小区,目前存栏羊已达上千只;按照季节性务工与长期外出务工相结合的方式,2013年向新疆、兰州等劳务基地组织输转1093人次,创收983万元……

激活农村内生动力,打造乡村升级版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按照“东部帮西部、先富带后富”的扶贫新思路,北顺村与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结成友好帮扶村。

“贫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最难的是怎么为老百姓换脑筋”,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说,我们不是来送钱送物的,而是来送东部发展的思想理念,送敢拼会赢的创业精神,送创先争优的先进经验,送蓉中村借力发展的领导艺术和思维方式。

“想都不敢想,怎么能富?”李振生自己掏腰包,把北顺村的24位打工青年送到蓉中村参加培训,每人发给1000元的务工补贴和一台手提电脑,引导他们创业。

蓉中村无山、无海、无矿产,一年产值却有十几亿元,原因就在于思路,原因就在于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出去,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回来。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带回了过去村子里从来没有过的想法。

北顺村的包争荣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参加蓉中村培训回村后,打算筹建鸳鸯玉加工厂。包争荣说:“原来想考公务员,培训后感到村里很需要一批创业带头人,我有决心带头闯一闯。”

洪莉英也是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她说:“参加蓉中村培训,让我懂得想赚钱、敢赚钱、会赚钱三部曲,我准备创办传媒广告公司,当北顺村的创业领头雁。”

而在陕西渭南当厨师的尤国强,回乡创办了蔬菜专业合作社。

蓉中村先后3批组织北顺村的青年到蓉中村学习工商管理和小微企业创建,培养了一批能扎根农村,又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营销能手、创业带头人和村级后备干部。

北顺村顺势而为,投资兴建了小微企业创业园,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8间14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的北顺纸箱厂、投资56万元的木器加工厂已入驻运营,洗涤品厂、玉器加工厂等企业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2013年12月30日,我们走进创业园时,50岁的洪四喜正在车间里忙碌着。这个以前只在家里手工做门窗、年收入10万元左右的木匠,现在俨然已变成了老板:拥有300平方米的车间,购置了平刨、压刨、铣床、纵锯机、刨床等一整套设备,聘用了4名员工……入驻创业园4个月,他的门窗产量就超过了以前全年的产量。

“现在车间还是太小,光是附近村民订的门窗都做不过来,要是车间再大一点,我就准备上大型带锯机,再把雕刻机、裁板机、砂带机也添上”,洪四喜雄心勃勃地说。村长李尕树说,村上计划2014年继续扩大创业园的规模,满足村民的创业需求。

创业的平台有了,但是资金从何而来呢?

北顺村和所有的农村一样,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普遍地存在着发展资金紧缺的难题。当产业规划好了,资金就提上了日程。然而出于追求经济利润和规避风险的考虑,大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转而投向更有赚头的城市。农村金融一直是个难题。

“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信用贷款等,成功破解了农民发展富民产业的资金瓶颈。

北顺村村民陈金元2012年贷了5万元“双联惠农贷款”,盖起蔬菜大棚种黄瓜。2013年他一个棚的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陈金元说,“儿子在外打工,我在家里务棚,日子慢慢就能好起来。”

村民包卯定,贷了8万元的妇女小额信用贷款建起了年出栏育肥猪150头、仔猪320头的养猪场,2013年光是养猪收入就达到4.5万元。

长期从事粮食购销生意的李德树,贷了5万元“双联惠农贷款”后,生意越做越大,“一年挣个十来万不成问题”。

观念一变天地宽。从“站着看、等着扶”到“想办法、主动干”,开展近两年来的双联行动,有效地激活了北顺村的内生动力。而这,正是贫困村可持续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新闻推荐

甘肃 修通路 民致富

甘肃修通路民致富人民日报5月10日电(人民日报记者林治波银燕)在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山丹乡周庄村,一条崭新的水泥路直通到田间地头。村支书周正林说:“过去这路只能人走,车进不来村民只好把菜背到村口,修...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