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桃花源”的果农交上“桃花运”

甘肃经济日报 2020-08-13 00:52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缑玉明李双胜吕霞

桃花落尽随春去,夏日桃熟枝上悬。盛夏时节,葫芦河两岸,处处散发着蜜桃的芳香,大大小小的桃园里,果农忙着采摘蜜桃。看着一筐筐粉红圆润的果实,果农们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近年来,秦安县立足县情,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深度开发、提高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蜜桃产业,果农们因此交上了“桃花运”,走上了小康路。

小桃子做成大产业

早上八点,虽然过了交易的高峰期,但秦安县果品交易市场内依然一派繁忙景象,满载桃子的大货车陆续开出,一辆辆拉着新鲜桃子的农用车、电动车又相继开进,在市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一字排开。

经过多轮的讨价还价,果农王东海决定把自己最后一筐桃子以50元出售。“早上5点就来了,800斤桃子卖到就剩最后一点了。收购商先选择的都是品种和卖相好的桃子。我的这点是扫尾的果子,所以拖到后面了。不过之前的价格还不错,该挣的钱都挣了,现在只要卖出去都是赚的。”

王东海来自秦安县西川镇,家里种了2亩桃树,有好几个品种,成熟时间不同,所以采摘期比较分散,自己不怎么辛苦,但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比种庄稼好多了,这些地种庄稼一年收入不到1000元。”王东海说,他种桃子纯粹是为了找点事做,在西川镇,一年收入十几万的种植户不少。王东海的孩子在外地工作,前几年把他接去一起生活,他不习惯城市生活又回来了。村里人都有多年种植桃子的习惯,劳作了一辈子的他闲不住,又干起了老本行。

“秦安县的兴国、西川、刘坪、叶堡、王窑、五营等镇的川道区和浅山区,基本上家家都种植桃子,蜜桃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地方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秦安县果业局局长歹富江说。

秦安蜜桃种植历史悠久,这里地理土层深厚,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中国北方落叶果树最适栽培区之一。这里产的桃子个头大、色泽艳、果肉嫩、香气浓、味道美,深受人们喜爱,因此秦安被誉为“瓜果之乡”。近年来,秦安县把做大做强做优蜜桃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大战略,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实施品牌培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蜜桃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桃园面积10.25万亩,产量17.2万吨,产值4.45亿元,许多果农依靠种植蜜桃实现了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果农交上“桃花运”

出秦安县城,沿着省道304线向东北前行40多公里,就到了五营镇邵店村,距今7800多年的大地湾古遗址就在这个村。村子北面坡底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片塑料大棚,里面种植的是樱桃和各种蔬菜。靠近坡顶,则是连片的桃树,又红又大的桃子挂满了枝头。这些蔬菜和果树都是秦安县大地家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

“现在树上结的是北京7号,刚摘掉套袋,过几天就上市了。我们合作社有桃子1200多亩,品种包括北京7号、仓方早生、霞脆等多个品种,成熟季节都不同,每年从3月份就开始上市销售,一直能持续到10月下旬。油桃上市早,价格稳定在7元—8元,北京7号今年价格还不错,批发价3元—4元。”合作社理事长张君芳说,大地家园果蔬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自成立以来,先后投入资金6000万元,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0多亩,发展标准化果蔬、养殖项目,建成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在8镇36村2300户6200亩果蔬种植区示范推广,在大幅提高合作社生产实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目前合作社固定用工60多人,临时用工100多人,依托桃产业,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歹富江告诉记者,秦安县虽然种植桃子较早,但之前品种单一,以分散经营为主,没有规模化生产企业,因而很容易出现桃子密集上市、收购商压价,进而出现果贱伤农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秦安县先后从多家科研院所、蜜桃生产先进省市积极引进栽植早、中、晚熟鲜食蜜桃品种100多个,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日趋合理。早熟品种如春蕾、早花露等六月中下旬成熟,中熟品种仓方早生、北京7号、陇蜜9等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成熟,晚熟品种北京33号、八月脆等八月下旬至九月下旬成熟。(转2版)

新闻推荐

细品古代各大城市的地摊和夜市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翻看往日书卷,无数文人墨客在诗词中记载了夜间的精彩生活,常以“夜市”一词出现。有学者认为,“...

秦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