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时报记者走进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探访“密室”里的文物修复师

济南时报 2017-04-19 15:10 大字

去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坐了多年冷板凳的文物修复师们,一夜间成为“网红”。屏幕上下、宫墙内外,实际上,这样的工匠离我们并不远。在山东也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中有年过半百的“老手艺”,也有朝气蓬勃的“90后”,一件件文物在他们手中起死回生,重新焕发昔日容颜,工匠精神也在他们身上呈现得淋漓尽致。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走近这群与文物为伴的神秘工匠。木心的《从前慢》说:“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这话用来形容他们恰到好处。琢(,静心,修行……他们是大历史中的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他们修复时光的碎片,延长了文物的生命,也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60后刘建国“要对得起古人,对得起后人”

刘建国是省文保修复中心的一位修复师,也是山东首聘的51位文物修复师中的一员,地地道道的济南人。尽管是半路出家,但他已先后参加过省博梁山古船迁移、菏泽元代古船修复等多个重要工程。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正被派驻沂南县参与沂南河阳社区清代棺木的保护修复项目。

2013年,沂南县河阳村发现一处古墓群,出土多座较高规格的清墓,墓主着清代官服,出土的文物中还有龙纹服饰,推测为皇帝赏赐。发掘后,对棺木保护的任务就落到刘建国和他的4位同事身上。此次古墓群出土棺木10具,需要修复保护的有9具,为了这个项目,刘建国已在沂南县待了近一年。修复工艺繁复,每一具棺木都要经过拍照建档、取样化验、测绘结构图纸、彩绘文字预清理、预加固、整体清理加固、对脱落漆皮拼对等17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倍加小心仔细,还要不断分析研究、用心琢(。

在棺木补材料做旧过程中,刘建国就遇到了难题。“这次出土的棺木外表刷桐油,有起皱现象,按理来讲,在修复过程中,咱用桐油刷厚了就能起皱,但从外面买来的桐油,几经实验都达不到效果。”为此,刘建国特地买来专业书籍认真钻研,最终悟出门道,自己熬制桐油来刷,最终达到了效果。

看似文物修复只是个“手艺活”,实际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虽然已经50多岁,但刘建国却始终在不断学习,甚至还自学了CAD制图。

正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匠心神韵——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中,从沂水纪王崮出土的多件青铜器十分引人注目。纪王崮位于沂水县,相传为纪子大夫其国迁其都城居此养兵蓄锐,以图东山再起。此次出土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共计186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这些纪王崮的青铜器就是刘建国参与修复的。在修复一件破损十分严重的大鼎时,他便使用了CAD制图。“当时,大鼎三个足断了一个、整体脱落了一个,檐口到底部有裂口,而且变形很厉害。最难的是,大鼎带有铭文,裂口又恰好在铭文处。所以,测绘后,我首先用CAD制了图,这样就能十分清楚哪些地方需要修复、如何修复,减少了修复误差”。

在刘建国看来,想要做好这一行,必须要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得穿越回千百年前,用古人的心态来修复文物。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所有经手文物都要对得起古人,对得起后人,有依有据,经得起推敲。”70后徐平军怀着对古人的敬畏之心修文物

1979年出生的徐平军虽然年轻,却是山东文物修复师群体中的“老手艺”。从2003年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至今他已走过14个年头。如今,他是省文保修复中心有机质文物保护部的主任。需要解释的是,文物修复主要分为无机质文物修复和有机质文物修复两大类,其中,无机质文物主要包括青铜器、陶瓷器、玉器和壁画等;主要由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成分组成的称为有机质文物,如漆木器、纺织品、纸张书画等。

西北大学毕业的徐平军当年因缘巧合被调剂到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这一行。他说,与日常在书本上见到文物不同,当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物件真正拿到手里再与文献对比时,他的内心总是很激动,“你会发现,古人的审美观以及对天、地、自然的理解,是我们当代人远远达不到的,尤其纺织品,与青铜、陶器等不同,从人类发明了‘丝\’之后,它一直沿用至今,更能让人真切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这种对文物、对古人智慧的敬畏之心贯穿徐平军文物修复工作的始终,他也一直记得大学时老师的告诫:“想要干文物这一行,就要爱文物。”而正是这种热爱,让每一位文物修复师都是“细节控”“处女座”,徐平军也不例外。

拿他刚刚参加完的沂南河阳社区墓地出土丝织品保护修复项目为例,该项目一共出土37件/套纺织品,文物质量较高,出土时纤维强度尚好,只因地下环境原因,污染很严重。他们从提取衣物开始到修复完成,也要经过建档、病害调查、预先清理、局部清洗试验、正式清洗、平整工作、染色、缝补等近20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比如存放纺织品库房的温度要始终保持在18℃±2℃、湿度保持在55%±5%;做局部清洗实验时,要用棉棒蘸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擦拭织物的局部,观察织物本身颜色是否会掉色,若不掉色,才能进行整体清洗;整体清洗时,又要用自己调配的中性洗涤剂,用油画笔或毛刷沿着经向或纬向轻刷……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以前,文物修复师始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但徐平军说,这份工作会越做越上瘾,“当一件破损的文物在我手中变成一件完整的,或者一件很脏的文物变得很干净,然后再将它的文物价值提取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时,我就会觉得非常自豪。等修起文物来,心中只有那种敬畏感,根本不会感觉到寂寞。”90后张坤“择一事,终一生,我喜欢这句话”

在山东文物修复师群体中,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90后”,1992年出生的张坤是其中一员。

相比同龄人,张坤身上可能更多了一份沉稳与安静。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一毕业,张坤便开始跟随着前辈们一起修文物,沂水纪王崮春秋墓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菏泽元代古船修复等多个项目中都有他的身影。

“做这一行得静得下来,要坚持、专注,有责任心。”张坤说,外界常将他们比作“文物医生”,他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在他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生命,他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其诊断、治疗,“要对文物的生命负责”。

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首先建立文物档案、做病害调查,确实像极了在医院看病。后面的每一道工序也都要小心细致,比如青铜器除锈,虽说有激光清洗技术,但很多时候,他们还是要手持手术刀轻刮,而且还要一边刮,一边要做“选择题”——辨别哪些是有害锈哪些是无害锈,深度要如何,力度要怎样。

回忆自己修复的难度最大的一件文物,张坤说,那恐怕要数在新泰修复的一件东周出土的铜盘了,尽管铜盘直径只有40厘米,但却破损很厉害,“能数得到的大片就有六七十片,小片还有无数”。修复期间,他基本每天一上班就开始工作,中间除去喝水、去厕所,基本就是在低头拼盘子,仅拼好就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两眼只盯着文物,其他事情全不管。”因为文物修复工作的这份枯燥,很多年轻人来了又走了。张坤说,刚开始接触时,走到“灰暗地带”,“做烦了,怎么也做不下去”的时候,他也曾想过离开,但坚持下来后,就越做越喜欢,如今见到精美的文物就总想把它做到极致,有时候甚至忘了时间。

“‘择一事,终一生\’,我很喜欢这句话。”张坤说,这几年,他跟省文保修复中心的前辈们学到很多东西,除了技艺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也有责任将它们传承下去。 (记者石晓丹)

新闻推荐

新泰市光明水库立足“早”字抓防汛

本报4月13日讯(通讯员杨文)光明水库管理处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战大灾,采取宣传早发动、隐患早排查、物资早储备、值班早启动、预案早编制等措施,在2017年汛期来临之前,谋划防汛工作,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新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