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政府搭台 银农唱戏 助推金融支农供给侧改革见成效

泰安日报 2017-04-06 10:17 大字
 

本报4月5日讯(通讯员 丁宏远 李玉璟)近年来,新泰市积极落实上级金融支农政策,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金融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201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307.9亿元,比年初增加31.2亿元,增幅达11.3%。发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8.9亿元,种养大户贷款8.5亿元、家庭农场贷款930万元,有效满足了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

对接模式进一步强化。每年召开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对接会,为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起了沟通合作桥梁,推介有融资需求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今年筛选了97个优质新型农业主体的融资需求,深入推进银农对接;收集汇总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构建新型银农关系,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政策扶持进一步到位。落实好法人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农业银行继续获得低2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的优惠政策,增加可用资金2亿元。为2家法人金融机构争取了2.56亿元授信额度,发放支农再贷款0.66亿元。做好农信社改革成效监测考核工作,新泰农商行考核达标后获得5000万元支农再贷款奖励,有效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助推扶贫成效进一步显现。积极推进金融支持产业带动扶贫,光伏、电商、旅游扶贫、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脱贫工程等特色扶贫工作,推出了信保扶贫贷、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光伏扶贫贷款、扶贫助业贷、助学贷款等扶贫贷款品种。累计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1062户;对接有扶贫意愿的龙头企业等农村经营主体134家,融资总需求达1.32亿元。共发放贫困户扶贫贷款262户,金额1508万元;发放经营主体贷款4户,金额1800万元,帮扶贫困户21户。支持煤炭沉陷区村庄整体搬迁,共发放项目贷款33.9亿元,支持36个煤炭沉陷区村庄整体搬迁,其中省级贫困村7个;累计搬迁住户9712户,搬迁安置群众3.2万人,其中贫困户823户,贫困人员1635人。

金融支农模式进一步创新。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支持农村电商业务发展,积极支持“五化”改革,大力推进订单融资、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仓单质押等抵押贷款模式,扎实做好涉农金融服务。2016年邮储银行发放再就业贴息贷款125笔1185万元;发放与畜牧局合作的畜牧贴息贷款18笔256万元;发放与农业局合作的惠农贷款8笔850万元;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笔80万元;其他各类涉农小额贷款产品发放236笔2422万元。农商行积极推广“无抵押、免担保、最快当天放款”的“微时贷”信用贷款产品,共发放2085万元;大力支持青年创业发展,共发放“鲁青基准贷”4户、金额440万元。

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依托助农取款点开展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宣传和推广,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全市916个行政村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2620个,村均2.85个;银行卡发卡量396.1万张,全辖人均持卡量达2.85张,高出全省平均持卡量0.8张。1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03个网点中,已有101个加入支付系统,支付系统覆盖率达98%,位居全省县域前列。

农村信用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推进涉农主体信用档案建设,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对省域征信服务平台各类信息主体信用档案的查询和使用。截至2016年末,辖内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信息全部实现入库,共确定农户数据项1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项97个,采集农户信息13.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530户,加载700余万条有效数据信息。

新闻推荐

市委党校 力推市党代会精神进头脑进科研进课堂

本报3月30日讯(记者毕凤玲)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向全市发出了“践行新理念,增创新优势,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泰安而奋斗”的号召,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培训全市党员干部的主渠道和社科研究的重要阵地,市...

新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