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抠门”破烂王3年捐出15万元

都市女报 2013-07-16 03:38 大字

作者:吕艳茹

女报记者 吕艳茹

苑凤岐在看受资助学生寄来的感谢信。

女报记者 吕艳茹 摄

初见苑凤岐,不善言辞、面色黝黑的他正整理助学的名单。这个以收废品为生的男人全身的行头不超过100元。三年来,他却拿出15万元,供出65名大学生,并且帮12名“春蕾”女童圆了上学梦。

将65名学生“托”进大学

苑凤岐是山东德州市齐河人,1980年年仅13岁的他失去了父亲,小学没毕业便辍学回家务农。从此,苑凤岐和母亲相依为命,吃饱饭、房子不漏雨成了最大奢望。苑凤岐不愿向别人吐露这些苦难经历:“在那个年代,孤儿寡母在农村活下去太难了。但我一直记得父亲对我的要求,就是做个好人。”

为了生存,当时个子比自行车高不了多少的苑凤岐开始骑车去泰安贩花椒。“有次饿得实在没了力气,连人带车栽到了路边深沟里。顾不上膝盖淌着血,我跳进满是冰碴的水沟里捞花椒。”后来,在政府救济和邻居帮扶下,苑凤岐开了一家废旧设备收购站,生活才渐渐稳定下来。

“过穷日子时我给自己立了个誓,当有能力时,一定帮助别人,不让他们和我一样受苦。”2010年,苑凤岐无意中看到一份报纸,上面刊登着63名学生考上大学,却因家庭困难无法上学的消息。看后,苑凤岐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这些孩子大多是单亲家庭甚至是孤儿。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如果托他们一把,这些孩子的命运就能改变。”

苑凤岐带上大部分积蓄赶到齐河县教育局,找到这些学生的联系方式,给每人送去200元现金和一桶花生油。在齐河县政府和苑凤岐的努力下,这些学生全部走进了校园。后来,苑凤岐又资助了2名大学生和12名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女童。3年来,他为这些孩子付出了15万元,自己却几乎没有存款。

除了金钱 思想上也“资助”

每年快过年时,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的学生,会不约而同地来苑凤岐简陋的出租屋给他拜年。正在清华大学就读的燕子说:“我们一直以为苑叔很富有,没想到他仍穿着破了洞的皮鞋。他把钱省下来帮助我们上学,等我走向社会,一定也像他一样,把温暖带给别人。”

苑凤岐还很注重对这些孩子的言传身教。2011年过年时他曾给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袋大米,一名大学生打电话口气生硬地说:“我是来领大米的。”于是苑凤岐开始思索:“我不在乎他们对我是否感恩,但怎样才能让这些过早经历苦难的孩子,学会用爱感受社会?他们上了大学,度过了眼下的坎儿,但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很难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此后,苑凤岐常以出差的名义到各个大学去探望学生,给他们送去衣物、学习用品和生活费,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在他的感染下,多名大学生也加入了义工组织。

“抠门”破烂王将继续慈善路

说起苑凤岐,他的妻子、女儿和朋友只有一个字“抠”。他妻子说:“他给资助的孩子买文具一出手就是几千元,自己的衣服却从来不超过100元。”好友李先生吐槽:“有朋友请我们吃饭,点了一桌子菜,他非让人把多余的菜退了。朋友不答应,他竟跑到地摊上就着一碟花生米啃馒头。每次吃饭,他都是一盘青菜、2元钱的散装白酒。学生一来看他,他就送钱送物‘充大款\’。”

对此,苑凤岐说:“人生在世,物质条件只要满足温饱就行。钱是从社会上赚来的,它的价值就是回报社会。自己挥霍浪费掉,还不如多帮一个孩子上学。”

也许,15万元对资产动辄上亿的富豪来说太微不足道。但这个普通的小人物却靠收废品支撑着自己的慈善大梦想。苑凤岐首批资助的大学生已进入大四,他说:“用肩膀托一下,这些孩子的命运就能改变。我最期盼的就是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抬头挺胸走入社会,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这些孩子毕业后,我会继续寻找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对他们资助。”

新闻推荐

“中国好人”养女:谁来救救我妈妈

女报记者 廖亮还记得今年年初登上“中国好人榜”的田丽吗?这个来自山东莱芜的失独母亲,6年多来举债近40万救治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重病弃婴——小书欣,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小书欣的病刚有...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