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穷山村的精彩转身

莱芜日报 2013-01-21 19:42 大字

本报讯(通讯员 高金涛 赵陆铭)将山后村地处牛泉镇南部偏僻山区,不靠城、不挨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山区小村,仅用1年多时间,就摘掉了“穷帽子”,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村。这翻天覆地的转型背后,很是耐人寻味。

将山后村拥有大片的山场,非常适宜山楂这类果木的生长,早在80年代就发展种植了200多亩的山楂园,但因为全村地处石灰岩地带,缺水成为山楂园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的最大瓶颈。看到满山的山楂树因为缺水而低产,看到种植户们辛苦一年却只能换回温饱的收益,将山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和厚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去年以来,李和厚带领全村老少,四处筹措资金30多万元,大干苦干了60天,修建了灌溉水沟1000多米,埋设地下暗管1500米,终于解决了山楂园原有管道配套设施落后、灌溉不便的问题。

配套设施的完善,激发了村民们的种植热情,纷纷要求扩大自家山楂园的种植规模。于是,李和厚带领两委成员将原有200亩山楂园重新规划,与种植户重新签订承包合同,组织大家清理补种,将山楂园扩展至500多亩。因为解决了灌溉问题,山楂园的承包费也由原来的每亩每年50元提高到200元。“水”还带来了山楂园的丰收,2012年秋,将山后山楂园的山楂品种达到10余种,每亩产量高达5000斤,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村里不光给我们解决了浇水的问题,还给我们提供服务,帮我们联系经销商上门收购,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轻轻松松把山楂卖出去。”村民姜泉海高兴地说。姜泉海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有着21年的山楂种植经历。以往每到山楂收获的季节,自己既要忙收获,又要联系经销商,来回奔波,十分辛苦。但是现在,由村委牵头联系黑龙江的10余家山楂收购商,集中上门收购,村委还派专人组织种植户统一采摘,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村集体通过收取果园承包费、服务费,每年也能增收6万多元。

将山后村不仅有红灿灿的山楂,还有白花花的大蒜。将山后大蒜在泰安农贸市场受到欢迎,并远销河南、徐州等全国十几个省市。可是以往单纯卖农产品,既没有市场竞争力,利润也比较小。去年,村里与泰安外贸公司合作,引进了大蒜分离加工项目。把大蒜进行切片、烘干、分离等深加工,成品远销至韩国、巴基斯坦等海外市场,加工后的渣滓转销至饲料加工厂,深度开发了大蒜的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了大蒜加工的市场效益。这一项目安置了本村20多名劳动力,每年分离加工大蒜1000多吨,加工成品的收益80%为工人工资,20%为集体收益,真正实现了村民集体一条心、共享成果同致富。

现在的将山后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村民的生产条件改善了、腰包鼓起来了,全体村民正凝聚在一起,要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扩大、延续下去。2011年,将山后村被国土部门列为农村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单位,通过这个项目,将山后村已经拆迁96户,复垦土地100亩。去年,村里将这100亩复垦土地统一整理、重新规划,承包给村民发展小麦、大葱规模化种植,收到了更高的经济效益,村集体每年又可增收2.5万元。

谈起今后的发展,李和厚充满了信心:“前不久,村里已经在村东成功打了两眼深水井,我们争取在三年内让村里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开拓更大的市场,使村民和集体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 

新闻推荐

市导游员年审暨岗前培训班举办

本报讯(记者 孙丽丽 通讯员 刘云)3月27日-29日,市导游员年审暨岗前培训班在莱芜会展中心举办,300余名持证及获得导游资格的导游员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结合导游工作实际,分别开设了旅游摄影、导...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