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件实事办到俺们心坎上”——— 市总工会开展包村帮扶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刘艳芳 通讯员 王敦东 苗霞
平整的街道,热情的村民,质朴文明的村风……8月6日,记者走进莱城区大王庄镇小下河村,真切感受到了这个北部山区小村焕然一新的面貌。
如今的小下河村变样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破旧杂乱、低洼不平、下雨出不了门的村庄了。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没有市总工会的帮扶,不可能有小下河的今天。”
去年,市总工会与小下河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后,工会领导多次深入村里调研,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发展路子,制定帮扶计划。今年,在“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市总工会的周光青又成为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带着责任去,带着感情帮,始终把解民忧、帮民富作为包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铺下身子带领村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使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山区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下河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集体经济更是薄弱。怎样才能“激活”这个后进村呢?
周光青驻村后,利用一周时间,与村干部沟通,到村民家里唠嗑听意见,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全面掌握村情民意,认真分析该村在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与干部群众一起精心谋划出长远发展的规划,确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养殖的目标。
提到基础工程,不得不说小下河村的“路况”。“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是典型的农村路况,小下河村也不例外。为了让村民走上硬化路,走上“致富路”,市总工会把“修路”这件事当成了“自家”的事。市总工会和技术监督局在先行支援资金、物资9万多元启动开工的同时,周光青千方百计联系本村有能力的在外人员捐资、协调市交通局争取道路补助,确保了工程按预期落实。从规划到完工,仅2个多月时间,就硬化进村公路500余米,修缮危桥2座,建设生产路600多米。修路之举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感情,更为村民将来的致富铺了“路”。
道路建设完工后,周光青又迅速带领小下河村开展了拦河截流工程。经过规划,一期工程总投资需30余万元,修建拦河坝3道,治理后可利用水面面积20多亩,用于发展养殖业,每年可为集体增收10万元。“最近雨水多,我们正在抓紧修建第三道拦河坝……”正带领村民修建拦河坝的周光青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浑身沾满了泥土。
小下河村党支部书记李登玉告诉记者,每天早晨周光青七点准时赶到工地,整天靠在这里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晚上干到七八点,有时候连口饭都顾不上吃。说起这些,李登玉的眼圈红了,他说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城里的干部竟然能吃得下这些苦。
“俺们年纪都大了,也帮不上忙,就在家里烧壶水给他们送来。”村里83岁的老党员李登荣告诉记者,自从周光青来到村里后,村里的人都很振奋,几辈子没有干成的工程,现在干出来了。村里的老年人更是欣喜,每天他们都要到施工工地上看看。
“进了小下河村,就是村里人。”交谈中,周光青一口一个我们村,村里人说他真正融入了小下河这个大家庭。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周光青没少给他们出谋划策。今年“七一”前夕,周光青专门带领村里的20余人到寿光参观学习大棚蔬菜种植。回来后,村民们都很受鼓舞,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如今,小下河村民脸上的笑容更动人了,村民们奔小康的足音更加强劲了,全村上下呈现出富足文明和谐的新气象,村里的老百姓高兴地说:“修路、蓄水、帮致富,件件实事都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是市总工会帮我们实现了致富梦。”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报 刘羽平)今年以来,莱城区大王庄镇健全四项制度,积极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和项目建设遗留问题,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镇党政班子接访制度。镇党政班子领导在信访办轮流值班,对接访事宜做...
肥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