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青春在新农村闪光——— 莱城区大学生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侧记

莱芜日报 2012-09-03 20:31 大字

本报记者 柳尧杰 通讯员 高金涛

连日来,在莱城区农村活跃着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他们顶烈日、冒酷暑,进村入户送技术、送信息,为新农村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热情和力量。

这是由莱城区委组织部开展的“走进新农村、服务远程教育”大学生暑期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等方式,全区共有12支远程教育服务队、392名大学生志愿者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手把手教技术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查询农业技术、市场行情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接收发送电子邮件……”7月21日,在方下镇贾家官庄村远程教育播放室里,大学生志愿者贾彩霞正在对村里的党员群众进行电脑“扫盲培训”。从电脑的启动到上网查询、邮箱的登录与使用以及齐鲁先锋平台的使用,每一项操作,贾彩霞都认真讲述、亲自示范。“这电脑就是比电视好,想要写什么东西,只要往键盘上一敲一点就成了;想要了解什么信息,一击鼠标就出现在眼前,真是太实用了。”培训后,参加培训的党员群众不仅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还学会了从网上浏览新闻、查询信息。

自从2005年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以来,莱城区通过建站点、扩覆盖,全区668个行政村(居)实现了远程教育全覆盖。但由于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电脑了解不深、操作不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备作用的发挥。对此,大学生志愿者们从最简单的操作入手,手把手、不厌其烦地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如今,党员干部都成了行家里手。

实打实搞服务

对寨里镇后枯河村“两委”干部来说,最怵头的莫过于到镇上拿各种通知、报送各类报表,有时一天得往镇上跑好几趟。但自从大学生志愿者刘桂杰为村里申请了电子邮箱以后,只要点击鼠标就可轻松接收或发送,方便又快捷,省去了原先镇村之间来回跑的麻烦。村干部笑称,工作模式由“拉锯式”变成了“点击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到村后,大学生志愿者紧紧立足各村实际,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这一先进载体,创新村务党务管理模式,实打实地为基层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依托远程教育网络,为村级申请建立电子邮箱和村级工作QQ群,方便了村级与上级部门的信息交流、业务沟通、工作开展等。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为服务村建立党员电子档案,只要在电脑上轻轻一点,就能掌握党员的基本情况和流动去向,确保了底子清、情况明。

心贴心解难题

“多亏了小郝,要不是她帮忙,今年这茬藕就白种了。”寨里镇公家庄村村民刘庆华感激地说。今年,刘庆华养的一池藕遇到了病害问题,自己又摸不准啥情况。在村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郝娟通过上网查询,确定为感染白斑病所致,通过网上查询防治措施,很快消除病害,挽回损失2000余元。

在活动开展中,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本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大王庄镇陡崖村大学生志愿者张婷婷,学的是编导专业,恰好本村的庄户剧团虽小有名气,这几年却苦于无人指导,难有创新。张婷婷加入后,经过精心编排,在短短的几天内,剧团编创出了几部乡土气息浓厚的农家小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群众最盼的是致富,最缺的是技术。大学生志愿者们将远程教育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定期播放群众最想收看、急需获取的市场经济、农村经营管理、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党员群众掌握实用技术、查询就业信息、寻找致富道路。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00余期,解决实际问题1800多个。 

新闻推荐

凝心聚力谋发展——— 记莱城区人大代表、杨王后村党支部书记杨永石

本报记者 刘艳芳 通讯员 康洪德“只要能踏踏实实把关乎老百姓的每件小事都做好,切实为他们着想,他们就会认可你。”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叫杨永石,他是莱城区人大代表、羊里镇杨王后村党支部...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