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姜乡如此多娇——— 2011中国(莱芜)国际姜产业科技博览会展会侧记
通讯员 高雪 特约记者 张奎
伴随着2011年中国(莱芜)国际姜产业科技博览会的盛大开幕,以生姜为主的系列农产品展览及农机设备展销大厅被前来参观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笔者随着参观人群走进各个展区,深切体会了一把姜乡的魅力风情。
龙头企业:展会上耀眼的明星
莱芜15万亩的生姜田催生了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28家市级龙头企业,出口创汇的新突破强力拉动了姜产业的繁荣发展,这些企业也毫无疑问成为展会上耀眼的明星。
“这次的展会,我们不光展出关于生姜的系列产品,更多的是想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了解我们莱芜历史悠久的姜文化,把趋于成熟的姜产业、姜制品赋予浓厚姜文化来深化影响力。”在东井食品公司的展厅中,亓法生董事长指着极具特色的神农与生姜传说故事告诉记者。在展会中,笔者看到,除了包装精美、味道独特的姜产品外,还设有各自公司关于姜产业发展的背景及生姜历史传说故事。客商们在品尝美味姜产品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莱芜姜文化的久远绵长。从万兴食品公司的“姜老大”、东井食品公司的“开心菜”到盛德泰公司的“保健姜茶”等龙头字号在展会中耀眼夺目,这些引领莱芜姜产业发展并作出贡献的龙头企业,为本届姜博会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前景。
招商新标:填补姜产业链的空缺
“这是我们新的招商项目——— 微滴灌设备,现在农民种姜大部分都是大水漫灌,既浪费也不科学,采用微滴灌不仅节水还能使病虫害有效减少,为姜的种植减少成本。”张家洼街道展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龙头字号”企业注重“科技新品”研发相比,各乡镇(街道)则希望通过姜博会的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资金和科技来发展莱芜的名、优、特姜产品。“我们与企业不同,想的和做的更多的是如何填补企业延伸姜产业链的空缺。比如,在莱芜处处是面姜种植的大环境下,我们苗山的优势小姜相对越来越少,我们想鼓励更多的人、更多的专家来研发新产品、新设备,把这种优势小姜推广开来、发扬光大。”苗山镇展区的负责人郭华亨告诉记者。
在莱芜悠远姜文化的背后,更需要注入先进科技、注入外来资源来开发拓展姜产业。无论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与盛德泰联合研发的姜萃取沐浴露、姜萃取美容美发产品,还是各乡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都在为延伸莱芜姜产业链而努力奋斗。
农业机械:吸引姜农的重磅“武器”
在姜博会农机设备展区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们纷纷亮出自家的“看家武器”,引来众多参观者,着实为姜博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以升级生姜种植技术、发展特色姜产业为主的征途中,农业“武器”是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多亏了莱芜姜博会这个平台,这才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我这展区的微耕机已被订购了10台,多功能田园管理机也被订购了3台,这次我们算来着了!”农业机械展区的外地老板张晓东兴奋地告诉记者。展销商在介绍各类农机的同时,也积极推广农机的使用与日常维修,做到了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多方位展销。“俺家种了几亩姜,架大棚的时候就觉得大的耕种机不方便,这不在姜博展会上看到了新型的微耕机,这下好了,也可以在大棚里用农机了,不贵,还节省了成本。”大王庄镇的姜农李玉军边参观边告诉记者。
展会中,随着展示、交流、贸易的不断深入,莱芜姜博会的魅力和影响力都在姜博会中被层层放大、步步升华。姜乡莱芜如此多娇!
新闻推荐
党员齐心,其利断金。竹园子村———十五任村支书抱团建设新农村
本报讯(记者 李玉亮)“俺住上了190多平方米的两层别墅,烧水做饭还用上了沼气,不出村就能打工。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多亏了俺村15任村支书能干。”10月20日,莱城区大王庄镇竹园子村村民刘秀玲高兴地说...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