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救”了七岁白血病女孩
本报讯 12月25日,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病房,7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小常(化名)在经过30天的治疗后终于走出无菌层流移植病房。这也意味着,检查化验结果显示移植成功小常达到康复出舱的标准。
7岁的小常来自萧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今年3月份因反复发热,经过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b”。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和她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小常妈妈说:“孩子的人生才刚开始,我们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救她。”
在家属及医护人员的鼓励与关心下,小常住进了省二院血液内科。经化疗诱导缓解,强化巩固,患者病情恢复稳定,但化疗无法治愈急性白血病,小常仍随时面临着复发的风险。
专家介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望治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唯一治疗手段。但由于缺乏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的合适供体,严重制约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开展。省二院血液内科移植团队充分对患者进行评估、讨论,最终选择其父亲做单倍体供者。
11月26日,小常进入移植舱开始接受移植前大剂量化疗预处理。“通过清空患者骨髓为供体细胞生长腾出空间、抑制患者免疫功能利于供体细胞植入。再采集足量的供者造血干细胞并输注进去才可以植活。同时加强对急慢性排异反应、各种感染、肝静脉闭塞综合征、出血性膀胱炎等移植相关合并症的预防。”许力介绍,经过全科医护共同努力下,小常顺利度过了清髓性预处理后的粒细胞极期,回输后经过一段时间移植成功,顺利出舱。
记者了解到,小常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独自在移植仓内和医护人员共同度过了30天,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科下,在移植期间小常除了间断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和重度粒缺引起发热三日外,没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小常各种指标正常,正在该院普通病房层流床保护、观察。
什么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介绍,亲缘相关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供受双方HLA配型仅有一半相合,多指父母、子女、表亲、堂亲或配型不全相合的兄弟姐妹之间作为造血干细胞的供受双方。鉴于半相合(单倍体)供体和患者HLA不是全相合,移植后排异反应发生率极高,存在相当危险性。因此,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是移植领域中难度极高的治疗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每年有数千例急性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遗传性疾病的患者接受单倍体移植,有助于解决不少患者没有合适供者的窘境,给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唐萌
通讯员 夏鹏程 左雅婷 陈华
新闻推荐
□合肥黄玲君闫今虽然写作时间不长,却已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写作特色。她善于组织繁密的意象,消除时空的限制,将现代人生活...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