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一碗面安居乐业奔小康

新安晚报 2020-07-02 10:29 大字

6月28日中午,小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青阳路“一品香”面馆,就餐的顾客排起了长队。这是一家开了15

年的面馆,面馆老板叫马传洲,今年42岁,宿州萧县人。在很多街坊心里,这里充满回忆,镌刻着青春。有人每天打卡般到店吃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有人在外求学或工作,回来了也要回味这熟悉的味道。从2005年到2020年,从老家生意失败到合肥开面馆重谋出路,对马传洲来说,“千锤百炼”只为一碗面,但是所有辛苦和付出都很值得,因为

在老家生意受挫,到合肥谋出路

“当时女儿上幼儿园,儿子不到一周岁,老婆也没有工作,一家人总得想办法生活。”马传洲的妻舅在合肥一家面馆打工,因此他产生了开面馆的想法。

2005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马传洲夫妇从萧县来到了合肥,与妻舅夫妇俩在合肥安居苑东村门口开了“一品香”面馆。

这位过去从不会做面的北方汉子,开始学做拉面、宽面、龙须面。虽然他是老板,但是为了节省开支,面馆没有请帮工,什么活都要自己干。

“面馆一日三餐都经营,我们没有明确的分工,买菜、熬汤、择菜、洗碗……什么活都干。”马传洲说,可能不了解合肥人的口味,第一年面馆生意并不好,“四个人起早贪黑忙一年,面馆收益大约4万元,“钱难赚,顾客也是众口难调,咸了淡了,面条软了硬了,都有人说,我就一次次跟人解释。”

面馆生意受挫,继续在合肥谋生的想法也动摇了。“从老家出来不容易,要不要继续干下去,我也很矛盾。”马传洲说,但是如果就这样放弃了,他不甘心。

起早贪黑不怕苦,用良心做好面

怎样让自家面馆富有特色,又适合合肥人的口味?2006年,马传洲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起了面。

他不仅求教来吃面的顾客,还瞄向了外面口碑好的老面馆,“人家生意好是有原因的,是肉好还是面好?我就以学习的态度去吃面。”

他梳理了合肥口碑好的老面馆,一家家吃。回来后,调制自家汤料、牛肉和面。

他对面的做法要求极高,比如纤细的龙须面要带上更多的汤汁,味道浓郁,劲道细长。宽面要宽而有劲,口感厚实,“滋溜”起来特别有味。汤头要精心熬制,厚切的红烧牛肉软烂却不失嚼劲,不干不柴。

每天清晨四五点钟,马传洲就起床赶早,骑着电动车到从清晨5点到深夜11点,每天忙不完的活,说不出来的辛苦。从第二年开始,马传洲的面馆生意变好,一天卖300碗不在话下,这一年面馆赚了20多万元。

“越挫越勇,不断努力。生意好了,我们也有了信心。”马传洲笑着说。

一天卖出800碗面,靠奋斗奔小康

“大蒜、青菜、香菜要二十斤,牛肉100多斤。”从电动车到面包车,15年里,购买食材依然是马传洲“包干”的活,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是最深刻的记忆。

马传洲说,每天干十几个小时,“千锤百炼”只为这一碗面。宁愿一人吃千次,不愿千人吃一次。

面馆的口碑逐渐传播开来,生意蒸蒸日上。每天前来吃面的顾客络绎不绝,店里的桌子都不够用。即使等位时间不短,吃面的顾客都是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2018年,马传洲夫妇将面馆搬至马路对面的青阳路美食一条街上,租了一家上下两层的店铺。每天店里至少要和200斤面粉,800至1000碗面从后厨来到店面与食客相遇。

原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合肥创业的马传洲,如今在合肥买了三套房,带着一家人在这里安居乐业。“今年老大已经上大学了,老二在上高一,我们感到很幸福。”马传洲感慨道,他从老家到合肥,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所以一定要回馈社会。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为社区捐赠了防疫口罩与消毒药水,为疫情防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从2005年到2020年,马传洲夫妻俩脚踏实地,用坚持和奋斗在合肥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眼里,“小康”就是“国泰民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以后会继续用良心做好面,把面馆再开20年、50年,甚至更长久。

朱琛琛王洁胡小颖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钟虹赵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萧县24个主题公园端午与你邀约

连日来,萧县各主题公园工作人员辛勤劳作,将24个公园装扮一新,以期端午与游人的美丽邀约。据了解,24个主题公园有以非遗、孝善...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