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在萧县风土人情中的石刻情怀

皖北晨刊 2020-05-29 16:08 大字

苏肇平(右)与杨俊伟(中)切磋石刻技艺

石刻艺术在萧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有古代文化遗存可资证的是汉代墓葬画石像,无数能工巧匠留下了丰厚的石刻艺术作品。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比萧县先民更早的石刻尚未发现。因为汉代的萧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属于汉王朝的创始人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郡。汉代时萧县人口繁盛,达官豪强聚集,经济繁荣。也正因如此,萧县石刻艺术在萧县汉画像石的影响下源远流长、蓬勃发展。2008年,“萧县石刻”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萧县博物馆原馆长苏肇平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刻画研究代表性传承人,对于萧县石刻艺术,他最有发言权。

苏肇平告诉记者,汉画石像,顾名思义就是汉代带有画像的石头,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萧县汉石刻画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中晚期,消失于魏晋。其雕刻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纹饰图案、祥禽瑞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五大类。这些石刻画中蕴涵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方面大量的汉代历史信息。汉代没有纸,那时作画或是在宫室墙壁上,或是在祠堂、墓室的石壁上。萧县石刻画是在特定环境、特定地域、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是以石头为载体,以斧凿为工具,以阴线和阳线作为艺术语言的一种独特的画种,它是绘画与雕刻两门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石胚的选择——萧县青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要完成一件完整的萧县石刻作品,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石料开采地点的选择、石材加工工序、镂刻工序、技法和刀法这些步骤。

首先,需要选择石材。在萧县群山中,蕴藏着大量的青石资源。萧县青石,具有质地细密、坚硬、耐风化等特点,极宜于镌刻各种艺术品。但要选择埋藏浅、位置方便运输的,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开采青石时,石刻艺匠事先计划好尺寸,这种大于预定尺寸的石材,叫“毛石”;为方便运输,对毛石进行粗加工,此石材叫“粗石”;粗石再打磨平整,此石材叫“细石”。

加工好石材之后,就到镂刻的时候了。石刻艺人会先将绘画好的图像,用黑笔或朱笔描绘在细石之上,然后把图像外沿的石面刻去(即剔地),方可刻线,一步步直到镌刻完成整幅图画。不过,现在有些石刻艺人偏爱使用汉白玉,因其底白,刻画出的作品层次对比更为明显。如今萧县石刻的技法分平面刻和主体刻两种,平面刻又有平刻和浮雕之分,大都为剔地浅浮雕;表现手法可分阴刻和阳刻。在萧县石刻中,几乎可以看到我国石刻艺术中所有的技法和刀法。

石刻画像艺术氤氲在萧城的每个角落

至于石刻画像的传承,可分为历史和理论研究的传承及技法和艺术的传承。

从历史和理论研究的传承来说,萧县有着众多社会各界的石刻爱好者参与到汉画像石的研究中。目前,该县有中华汉画学会会员16人,其中中国汉画学会理事2人。民间还成立了萧县汉画像石协会,形成了一支由博物馆人员、机关干部职工、学校教师、社会青年等群体组成的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汉画像石研究队伍。

从技法和艺术的传承来说,在风格上,汉石刻画线条简洁明快、粗狂奔放,画面古朴凝重,造型生动,利用较少的线条,涵盖丰富的事物和内容,少而不空,满而不挤,主次分明,安顿有序,具有雄浑、古拙的气势。其大写意的格调,空灵、疏旷、飘逸,具有独特的汉风,给人在视觉上很大的冲击力。在艺术上,汉石刻画大胆运用比喻、夸张、变形等手法,既具形似、又求神似,具有原始时期淳朴天真、古朴生涩、憨态可掬的原生态意蕴。另外,汉石刻画的雕刻形式有高浮雕、浅浮雕、平面刻、阴线刻。雕刻技法有凿、切、割、剔,平直刀法、斜刀法、圆刀法等技法的运用。汉石刻画虽历尽数千年的沧桑变幻,但汉石刻画的风格精髓和雕刻技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石刻艺人,一直传承至今。

苏肇平说,汉代石刻重在写意,南朝之后的石刻,重在写实。萧县石刻艺匠继承了汉代石刻艺术传统,并注重不断地革新和丰富石刻技法,随着石刻题材的不断丰富,新的石刻技法,如圆雕、透雕(单面雕或双面雕)、镂空画板也相继运用。到了明清时代,萧县的石刻艺术迎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萧县城乡尤其是皇藏山区一带,共有贞洁牌坊、功德牌坊16座,仅县城就有4座。其中,以皇藏山区庄里乡陶墟村的功德坊最为盛名。这座牌坊高约6米,结构复杂、气势宏伟,上有20块透雕双面雕石板,包含4块镂空花板,牌坊上镌刻着各类纹饰和图案,运用了正入刀、单入刀、双入刀、挫刀、切刀等10多种刀法,在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牌坊中,可谓“艺压群芳”。另外,在萧县区域内的几百座寺庙,包括始建于南朝梁的皇藏峪瑞云寺,也都有石刻无数。这些石刻作品不但有高度概括的简约镌刻,也有精细入微的技法,同时还与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有着共同的特征,并且集雕刻、绘画、建筑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古老的萧县石刻艺术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代代发展传承,它体现在萧县当地的风土人情中,流淌在萧县人民的血液中。在萧县街头,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带有汉画像石元素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不少公共场合也仿造汉画像石艺术品来装点。淮海战役总前委蔡洼旧址的石刻浮雕墙、凤山隧道出入口的大型石刻浮雕墙、及萧县南关古色古香的“汉文化商业街”,无一不在展示着萧县历史的厚重和萧县人民对石刻艺术抹之不去的情怀。

文/记者徐蕾图/记者董虎

新闻推荐

萧县法院1-4月审判质效呈现良好势头

近日,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通报了1-4月份全市法院执法办案情况。从通报数据显示,萧县人民法院案件结案率、结收比、平均审理...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