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300多年的凌家滩是中华文明“曙光” 安徽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2019年7月6日,这是一个铭刻历史的日子,这一天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这也意味着,中华文明灿烂的5000年文化,得到西方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地处华东腹地,横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的安徽,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其一直是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和碰撞的重要区域。几十年来,经过安徽考古工作者几代人的努力,安徽发现了8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被称为“中华文明曙光”的凌家滩到刚刚被评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萧县金寨遗址;从有着“淮河流域史前第一城”的固镇垓下城址到“皖江流域史前第一城”的怀宁孙家城,通过发掘的70多处的古遗址来看,安徽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区域。
[中华文明的曙光] 远古时期的凌家滩已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说起凌家滩,闪现在人们脑海中太多的代表性符号,从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代表的玉龙、玉鹰、玉龟,到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钻孔;从“中华文明曙光”到长江下游最大的聚落遗址,凌家滩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内涵。
位于含山县铜闸镇的凌家滩遗址是1985年村民在挖掘墓葬时发现的。后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先后多次发掘,在这个占地160万平方米的超级遗址上,不仅发现房址、墓葬群、祭坛、手工业作坊,还发现环壕等防御体系。据介绍,1985年~2007年共5次发掘,由张敬国教授带队,2008年~2017年间工作由吴卫红教授负责,为了弄清遗址整体情况,2013年~2017年连续发掘,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裕溪河流域调查和遗址全面勘探、生活区发掘,发现环壕。
凌家滩1987年首次发掘,就获得惊人发现,出土200多件文物中,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发现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1987年11月,紧接着的第2次发掘,出土300多件玉器,仅玉璜的种类就达20余种。1998年10月第3次发掘,出土了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的500多件文物。2007年5月开始的第5次发掘,发现更是惊人。45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出土文物400多件。在祭坛近顶部发现一件重达88公斤的“玉猪”,堪称新石器时代玉器之最。在玉猪的身下压着一座疑似部落首领——酋长的大墓,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
凌家滩的几次发掘,让整个考古界为之震惊。大家认为,距今约5500~5300年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众多墓葬看,作为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当时这里也正处于原始社会晚期,聚落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存在着贵族和贫民两大集团,正在向阶级和早期的国家演进。
专家分析认为,凌家滩遗址及其周边的文化遗存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点,因此被学术界定名为“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有别于良渚文化,异于红山文化,彰显出强烈的自身个性,其显现的文化进程,领先于同期的其他文化”。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给它的评价是:“中国只此一家,世界别无分店”。
而且,专家们认为,凌家滩遗址以其精美的玉器是中国史前治玉的第一个高峰,也是长江下游最发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更是长江下游最为重要的地域文化。
[南北文化交流特征显著] 金寨遗址合葬墓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家庭”概念
在最近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安徽共有5处古遗址入选,萧县金寨遗址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萧县庄里乡金寨村的该遗址,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遗址主体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
据金寨遗址发掘负责人张小雷介绍,该遗址是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村民在村子挖水塘(玉石塘)时发现较多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使得该遗址为学界所了解。1991年至2018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现该遗址文化堆积从大汶口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中期,之后有少量周代、汉代遗存。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期时,西部为居住区,东部为墓葬区。金寨遗址东区墓地已清理墓葬53座,均成排分布,多为单人葬,少数为二人葬、三人葬、七人葬。随葬品多寡不一,多在5~30余件不等,最多的七人葬随葬品多达110余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玉器、石器、骨器。张小雷说,从合葬墓情况来看,5000年前的金寨遗址的先人们已经有了“家庭”和家族的概念。
另外,考古人员发现金寨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既有良渚文化的代表器双鼻壶,也有大汶口文化代表器“背壶”,甚至还有屈家岭文化的盂形杯。从这一现象来看,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距今约5000年前后的金寨遗址,不仅是徐淮地区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研究黄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的关键性遗址,同时与豫中地区、江淮地区、江汉地区、环太湖地区都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
[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垓下“古战场”下发现史前古城址
提到垓下,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楚汉相争和公元前202年的那场“垓下之战”。2000多年前的垓下之战,为刘邦开创大汉扫清最后障碍,也成了“楚霸王”项羽的落幕之战。2019年4月13日,固镇县垓下古城及汉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考古专家齐聚蚌埠,共论垓下古城的前世今生。
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的垓下遗址一直被认为是垓下古战场的一部分。过去从历史文献和地表散落的文化遗存来看,人们认为垓下应该是一座秦汉时期的城址。2007年~2009年,在固镇县文管所的配合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3年对垓下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考古人员发现,垓下城址呈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内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城外有一道壕沟,壕沟北部与沱河相接。通过对城墙的解剖,考古人员发现城墙最初建造的年代并非过去认为的秦汉时期,而是距今46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陶器的文化面貌与当时淮河中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非常相似。专家们判断,这是一座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城址。
更多惊喜接踵而来。在遗址西北部城墙顶上,清理出一组排房,由5间联排房屋和1间附属性房屋组成。考古人员发现,这组距今4600年的房屋构造精美,墙壁内侧与地面均抹有细腻的白灰,在地面与墙壁的相接处还绘有红色脚线。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表示,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一支强势文化,但目前可确认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却非常少。垓下遗址不仅是安徽省第一座史前城址,也是淮河流域中下游发现的第一座史前城址。
和垓下古城有着类似情况的还有安庆怀宁的孙家城遗址,该城址地表裸露着一圈古城墙,起初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古城址,后来经过考古专家的发掘解剖发现,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址,距今约4500年左右,这也被业界称为皖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第一城。
[中华文明探源]
安徽多处古遗址被列入“考古中国”项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前些年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凌家滩以其重要性被纳入其中。近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导的“考古中国”项目逐步开展,“考古中国”分为“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和“中原地区文明进程研究”4个重点项目,安徽同时被纳入“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和“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两个课题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组织专家力量,对皖江流域重点地区开展专题调查,对凌家滩、孙家城、郎溪磨盘山等遗址继续开展工作,以探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模式问题。
通讯员 程蓓 张小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王素英 文/摄
新闻推荐
根据省生态环境厅、省文明办《关于开展安徽省2019年省级绿色社区评估命名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日宿州市拟推荐3家社区申报2...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