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白土寨的萧窑□贾文忠

拂晓报 2019-01-02 11:48 大字

萧窑作为徐淮地区最有名的三大窑场之一,以其曾经的辉煌,给瓷器文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也成为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几乎所有的中国陶瓷史都无一例外地写到它。

萧窑旧址位于萧县城东南30里的白土镇,旧名白土寨,以产白土而闻名。《辞源》释“白土寨——又名白土镇。唐代时因寿州窑缺乏胎土原料,作坊迁移至此,烧造白瓷。”

白土寨周围原有城墙,早已拆毁。古窑址分布在城墙外围的南面、西面和北面,时光悄然流逝了千年之久,这里繁华不在。近几年来,随着修路、扩建等,不断地发现了一些古窑址。2015年6月始,因为萧县至桃山公路扩修的原因,在欧盘山口附近连续发掘出规模不同的窑址。文保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据说是安徽省内迄今进行的面积最大的古窑址发掘。器物有成排成排的瓷碗、高足盘、三叉支钉等,年代以唐代为主,兼有宋元时期,烧制年代也从唐向前推到隋。

我和老同学滕辉、永刚等一起去发掘现场,看了一次又一次。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在白土镇上学,当时父亲在白土医院上班,就在现在的辛庄村,倒流河西岸。听一些老人说,废弃的陶瓷残片和窑具形成很厚的堆积层,有的暴露在地面,有的掩埋在地下,距离地表只有一二十厘米,别说盖房子挖地基,就是挖水沟、种菜园,瓷片窑具也随处可见。遗址附近的一些民房用窑具“砂缸腿”筑起,更有不少村民用窑具垒院墙,这让人感到著名瓷器产地对瓷器近乎暴殄天物般奢侈的使用。

其实,萧窑在1981年即成为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全国著名的民窑,其规模也颇为壮观,宋代即有72座窑之称谓。萧窑的产品主要有碗、盘、杯、枕等。唐代时釉色主要是黄、绿色,兼烧黑瓷,碗多为平底足,胎质粗,胎体厚重,口径大而外撇,唐末为玉壁形足;五代以后,发展为圈足;宋后以白色釉为主,碗、盏圈足渐窄。萧窑还生产过许多造型奇特的民间玩具,造型如马、犬、猪、猴和孩童,只有手指般高,形象古朴,趣味盎然,销路很广。

这些年,我陆续去过在南京、合肥、徐州、宿州、淮北和萧县等地的博物馆,都有珍藏着萧窑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如南京馆藏瓷瓶,瓷瓶上刻有“白土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的铭文;徐州馆藏白瓷瓶和宋卧老妪;宿州馆单开辟“萧窑” 一栏。

萧窑以质量闻名,煤炭烧瓷应该是技术进步的成因之一。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元丰元年,在萧县就已发现了炭山。苏东坡曾于此址的白土北访获石炭,因作《白土山石炭歌》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这是煤炭较早被用来烧制瓷器的记载。它为研究唐宋时期民窑的建造分布及产品烧造历史、制作工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无论是徐淮交通要道还是京杭大运河,优越的地理位置都使萧窑产品得以迅速流通。可惜南宋和金对峙时期,这里成为交战的前沿,加上黄河屡次决口,运河逐渐淤积,交通枢纽地位旁落。连年战火使大批制瓷人或死于战乱,或流离失所,烧造工艺中断,经济凋敝,人民生活贫困潦倒,社会各阶层包括制瓷业在内的商业衰败成为必然。作为民间窑场的萧窑在数千年来,为徐淮地区的百姓生活提供了如此种类繁多的日用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研究唐宋民窑的烧造历史、制作工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窑址如今或成为遗址,或了无痕迹。走进村落,道旁路口随处可见散落于地的唐宋窑具和瓷片,却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伴随着宿萧砀快速通道的整修,一处处的古窑址重见天日,媒体的报道、公众的视线,一次次聚焦于发掘现场。2015年7月8日至10日,萧县欧盘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暨萧窑学术研讨会在萧县召开,重点研究萧窑命名、文化内涵、窑业发展和兴盛衰败等。相信随着人们对文物的认识和了解,这里一定能够被更好的开发和保护,或者就地建立遗址陈列馆也有可能。

如果说中国瓷器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为世界人民所喜爱,那么在博大精深的中国瓷文化里,萧瓷也以其不可替代的成就,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新闻推荐

萧县师范学校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

为庆祝伟大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12月18日,萧县师范学校开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图片展”活动。该校以280张照片为载体,展示了1...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