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鞋匠见证脚上的时代变迁
72岁的老鞋匠阎道廷还在用陪伴了其20多年的修鞋机修鞋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安徽博物院将在2018年金秋时节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展”,并联合安徽商报共同发出展品“征集令”,邀请市民共同办展。得知消息,今年72岁的老鞋匠阎道廷第一时间赶到省博,讲述自己的光阴故事。靠着一台修鞋机和一双巧手,阎道廷修鞋40多年,从老家的乡村走进省城,不仅养活了一家人,也见证了百姓生活的日益富足。
40多年前修鞋 走上富裕路
在省城交通饭店附近的一条小巷菜场,阎道廷和他的军工修鞋铺远近闻名。经他手修过的鞋子不仅耐穿,而且美观,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修的痕迹。老人为人和善,鞋子有点小毛病,随手修一修,经常不收钱,在附近居民中间口碑极好。
阎道廷修鞋修了40多年。老家在萧县,父亲早逝,阎道廷11岁就带着两个弟弟出门讨饭,吃尽苦头。 1969年3月,他参军入伍,在部队学会了做鞋的技术。 1975年退伍回乡,阎道廷又在家乡的鞋厂当了两年合同工。
为了挣钱给弟弟们盖房成家,1977年,阎道廷自己做了个小木箱,装上工具开始出门修鞋。“那时候修的最多的是塑料凉鞋和布鞋,皮鞋非常少见,只有在县城当老师和干部的人家才偶尔拿皮鞋来修。”当年乡亲们都不富裕,鞋子也是一修再修。阎道廷还记得,当年一个十几岁的男学生拿一双布鞋来修,鞋底几乎被磨没了。“修好后小伙子很高兴,说我又能多穿半年了。”
走街串户修鞋,阎道廷一天能挣十几元钱。而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30多元。生意好,阎道廷花一百多元“巨资”买了自己的第一台修鞋机。
拖家带口进省城 靠修鞋买了房
时间到了1995年,一直在家务农的阎道廷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门“打工”。“政策好了,人家能挣钱,我们咋不能?”当年冬天,阎道廷一家五口背着被子到了合肥。靠着好心人帮扶,全家人在金大塘落下脚,开起了修鞋摊。退伍军人又是老党员,街道还给他免了摊位费。“到了城里才发现,城里人穿的大多是皮鞋,修完不仅要结实,还要好看,针眼大了不行。”由于手艺精湛,阎道廷的生意越来越好。忙的时候夫妻俩从早上5点半出摊,要一直干活到凌晨。
当年修一双鞋最多5元钱,阎道廷靠着自己的手艺不仅养活了一家人,2002年还全款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修鞋也能在城里买上房子,过去真是不敢想。”
让阎道廷没想到的事一件接一件。如今靠着手艺,老人不仅自己拥有两套住房,还资助子女们都在合肥买房安家。
一台20岁修鞋机 见证时代变迁
最近这些年,到阎道廷手上的鞋子越来越精美,越来越贵。长筒靴子,进口皮鞋,专业比赛鞋……不管多贵的鞋,不管什么样的“疑难杂症”,到了阎道廷手里,多是“手到病除”。
来合肥前,阎道廷花了二百多元,买了第二台修鞋机,一直用到今天。用了20多年的旧围裙,他也一直收藏着。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阎道廷还写了一本“自传”,在文印店印了30多本。在他看来,是改革开放给了自己机会,靠着手艺和汗水过上好日子。而自己40多年的修鞋经历,也见证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这些修鞋工具要能放进咱省博,给大家看看,那太有意义了。” 记者王素英刘媛媛文/摄
新闻推荐
现金股份金手链全都收王亚非被控收受五百余万还挪用8150万元归个人使用曾任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
还挪用8150万元归个人使用曾任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