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陈海峰和他的《斗鸡图》□杨坤

拂晓报 2017-05-26 17:20 大字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农历丁酋年,鸡年伊始,萧县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陈海峰,为家乡人民隆重献上一台视觉盛宴,在萧县美术馆推出“金鸡贺岁——陈海峰写意花鸟画展”,展出近期创作的上百幅写意花鸟作品,显示了画家旺盛的创作力和澎湃的艺术灵感。展出的作品中,既有大家熟悉的梅兰竹菊、瓜果蔬菜、鸬鹚雄鹰,还有数十幅英姿勃发、勇猛异常、酣畅淋漓、笔法刚健的《斗鸡图》,画面上的雄鸡们威风凛凛,英姿飒爽,身材矫健,眼神犀利,身手敏捷,搏杀激烈。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刚毅潇洒的艺术氛围,吸引大家驻足观看,流连忘返。

斗鸡的习俗,在中国流传超过2000年:《左传》记载鲁国的两位大夫,热衷斗鸡,为了自己的斗鸡能够取胜,各自使出不少阴招,季氏在自己的鸡身上披上一件特制的铁甲,另一个则给自己的鸡爪上套上金属套子。《庄子》记载了一个为君王饲养斗鸡的高手故事:为了培养一只合格的斗鸡,要经过长达四十余天的调教,一直到斗鸡“望之似木鸡(呆若木鸡)”的时候,才真正具备强大的杀伤力,到了这种状态,没有哪只鸡敢和它相斗,均望风而逃。

从古代开始,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处,受到历代画家的青睐,鸡也以各种形态走进画家的笔下:雄鸡矫健勇猛,彰显刚毅之美;雌鸡娴静可人,具有柔美典雅之韵;雏鸡天真活泼,其乐融融。陈海峰却独辟蹊径,突出鸡的武德,进行创作。 

《斗鸡图》系列作品,其画风贯穿了陈海峰一贯的猛烈老辣,大刀阔斧,长枪大戟,雄浑豪放。图上的斗鸡各具形态:有的相对而立,脖颈的羽毛炸起,双脚扑朔,怒目圆睁,弓起脖子,张大尖喙,仿佛即将厮打在一起,场面十分紧张激烈;有的腾空跃起,爪喙相击,在空中一较高下;有的居高临下,凌空扑击,有雷霆万钧之势;有的轻伤不下火线,鸡冠流血,带伤作战,仍旧锐不可当;有的难分难解,势不两立,精疲力尽,仍宁死不屈,战斗到底;两只斗红了眼的公鸡象征着勇敢,象征着活力,象征着武侠精神。画家的题款也别出匠心,如《战神》、《酣战》、《战犹酣》、《平地一声雷》、《敌在前,敢斗,勇也》等,既画龙点睛,又渲染了气氛。

画鬼容易画人难,要将大家熟知的事物或场面呈现出来,并得到大家的认可,继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不容易。由此,可以看出,首先,画家陈海峰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地处黄河故道、苏鲁豫皖交界处的人民,儒俗而楚风,知书达理,又好勇任侠。画家陈海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故而性格豪放,作品中洋溢着阳刚之气。其次,画家具有过人的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能力,画家对斗鸡的形态把握极为准确简练,成功地把握住了精彩的瞬间,画家的眼睛就像一架高速照相机,凝固了斗鸡剧烈扑击、搏斗的瞬间,并形象地转化为笔墨语言,使得《斗鸡图》系列形神毕具、令人叹为观止。再次,画家具备过硬的造型能力,古人画静态的竹子,尚且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几个阶段,需要不断琢磨,而斗鸡盘旋腾挪、瞬息万变,转化为笔墨之作,需要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能够准确造型的能力,用强劲有力的线条,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斗鸡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系列作品物象生动,形神俱备,刻画生动,笔墨色彩水乳交融。五代后梁荆浩对中国画特征作了高度概括“画者,画也。”潘天寿重新阐释:“画者,画也。即以线为界,而成其画也。笔为骨,墨与彩为血肉,气息神情为灵魂,风韵、格趣为意态,能具此,活也。”陈海峰的斗鸡图中,线条清晰、强劲,富有张力,以墨色浅淡表现羽毛的丰富多彩;以钢筋般的线条再现斗鸡鸡爪、脚距的粗大结实、坚硬锋利;寥寥数笔,点出斗鸡的红色鸡冠,强烈而醒目的色彩渲染了斗鸡时剑拔弩张、令人窒息的气氛,力透纸背。

在商业色彩愈来愈浓厚的今天,海峰仍然能够不忘初心,潜心创作,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寻求突破。他坚信“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他用作品中英姿勃发的雄鸡比喻生机勃勃的时代,用积极向上的内容颂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千锤百炼的笔墨和专心致志的创作去收获艺术成果。

新闻推荐

萧县官桥镇:建材堆放在省道

近日,市环境整治办督查人员来到萧县官桥镇,发现该镇301省道上,黄沙、石子、红砖等建筑材料随意堆放占了半个路面,搅拌机占道施工,影响车辆通行,周围群众怨声载道。图片来源:本报记者市环境整治办...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