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萧县汉画像石中的“百戏艺术”

拂晓报 2016-10-25 22:18 大字

两汉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进一步繁荣,贵族地主们的好尚,使乐舞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事物纪原》引《汉元帝纂要》曰:“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后乃有高絙,吞刀,覆火,寻橦等也。”《文献通考》云:“杂戏盖起于秦汉,有鱼龙蔓延,安息五按,都卢寻橦,丸剑戏车,至车舆冬雷,跟挂腹旋,吞刀履索,吐火激火,转石漱雾,杠鼎象人,怪兽舍利之戏。”百戏在汉代一般是指:音乐、舞蹈、戏剧、杂技、体育、幻术、舞剧等多种综合性的演出。汉画像石在表演艺术史上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百戏图:上部饰连弧纹、水波纹、棱形纹、帷幔图案。下部左右两旁均为宾主席地而坐,在观看演出,左边有一仆人手执蒲扇在为主人乘凉。中间画像为执剑、长袖舞、跳丸、倒立,旁边有一人手执物在指挥表演。

萧县百戏画像石内容中常见的乐器有长笛、排箫、竽、埙、琴、建鼓,古人将乐器分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舞蹈:以长袖舞为主。杂技以跳丸,倒立。娱乐以六博为主。长笛:属竹类管乐器,竹管制成。排箫:竹类管乐器,秦汉时期箫指排箫。《尔雅·释乐》所记有32管的大箫和16管的小箫,它们都是把乐管编联起来,乐管的长度不一,从低音的长管吹到高音的短管,依次顺序排列。而排箫又能和其它乐器共同演奏。竽:属古代匏类管乐器,乐管皆布与匏内,而在各管端装簧,利用簧片与管中的气柱的共振作用发出的音,与直接用口吹奏的笛类发音不同。埙:属土类乐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据《风俗通义·声音篇》所记:“汉埙为六孔。”琴:属丝类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弦有五根,后来有七根,琴音是由演奏者按弦而决定的,一般演奏者左手按弦,右手拨弦,故称奏琴为抚琴。蔡邕《琴赋》所说:“左手扬,右手徘徊。”其琴音清幽,适于独奏,不宜与其它大型乐器合奏。建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建鼓属于革乐器。《后汉书·何并传》颜注:“建鼓一名植鼓。建,立也谓植木而悬鼓也。”在用兵打仗时鼓既是乐器又是信号,战场上起到擂鼓助威,制造声势的作用。舞蹈:杂技:有倒立,跳丸等。尤其是跳丸,秦时称弄丸,汉称跳丸。在萧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跳六丸、九丸的。跳丸是手技的基本功,跳三个、四个还不难,一个人能跳(执)九个的现在也不多见。六博:博是指博箸,箸是指筷子。一套博具有六根箸故称六博。 

从萧县出土的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来看,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在雕刻技法上运用了阴线刻和浅浮雕两种。在构图上采用整幅、分格、对称、均衡、呼应等多种表现手法,使整个画面给人以疏密有致,清心舒目的感觉。画面以点、线、面、块相结合,善于抓住人物的瞬间的神态,如建鼓,两建鼓者的那种轮臂击鼓的、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造型,仿佛使人听到击鼓的声音。人物被刻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让观者似乎可以听到高兴的叫喊声,给人以热烈的场面。还有画像中的跳丸,技艺之高超、精彩,令人赞叹。百戏画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为研究我国汉代文化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张影

新闻推荐

专家授课到田头

近日,农技专家向萧县丁里镇郭庄村农民传授玉米迟收技术要领。萧县农委把新型农民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由农技专家、种粮大户、养殖状元等参加的青年农民...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