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脱贫不忘报答乡亲

安徽日报 2016-10-26 00:00 大字

本报通讯员 王磊本报记者 孙海涛

“现在过好了,我感谢所有曾经帮扶过我的人,我要回报乡亲们。 ”近日,萧县杜楼镇业庄村陈腰庄自然村村民陈德宝对记者说。

2014年9月,陈德宝的儿子陈家乐读中学,一天放学回家后问陈德宝:“咱家为啥被评为贫困户?咱家真的什么都不如人家吗? ”孩子的问话让陈德宝不免深省:是啊!难道眼前这种困窘的日子就不能改变吗?从那时起,他暗自发奋:我要努力,要让村里人刮目相看!

陈德宝生于1978年2月,5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致2级残疾。童年的生活无忧无虑,可成人后的他一度感到自卑。随着年岁的增长,陈德宝克服了许多常人想不到困难,开始从低谷走出。18岁那年,他学会裁剪缝纫,在镇上租门面做裁缝,并娶妻生子,生活过得也算踏实。由于社会的发展,买布做衣服的人渐渐减少,陈德宝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全家搬回陈腰庄,靠妻子种地过活。后来,父亲去世、母亲衰老、孩子增加,家里慢慢走向贫困。

5口人、5亩田,老人要就医,子女要入学,怎么办?无奈之下,陈德宝与妻子胡秀丽开了家日用杂货店。然而,因为农村购买力低、自己进货不懂行情,导致一部分商品最终卖不出去,只能过期扔掉,损失近3万元。到了2013年,在朋友指点下,陈德宝花了3000多元到宿州市学习残疾人驾驶技术。学成归来,却受到多种条件限制,不能开车载客拉货。当时,他非常懊悔:学而无用,还浪费几千块钱。

2014年10月,萧县广播电视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路丹萍在走村入户调查时,了解到陈德宝的情况,随后多次到县扶贫办汇报。经过县扶贫办与残联、交警大队、交通局等单位的沟通协调,2015年3月,多方筹集资金30多万元,帮助陈德宝等7名残疾人成立“自强车队”,同意他们开出租车营运。同时,在有关部门关心下,陈德宝的乡村商店与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商业联盟,被指定为某种品牌化肥的经销处。不到两年,陈德宝一家还清近10万元债务,由一个贫困户变成了全村的多种经营户。

今年4月,陈德宝投资2万多元购买拖拉机、玉米播种机、小麦播种机,免费为村民们服务。他和妻子又承包了本村因户主外出打工、家中无人照看的10亩田地进行耕种,解决村民收种难的问题。陈德宝脱贫了,可是他的心更宽了,追求也更高了。他打算在2017年9月,再筹资50多万元帮村民提前定好秋种的农资产品,让其他贫困户不愁秋种农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新闻推荐

交通安全宣传忙

9月日,萧县公安交警部门在城区商贸城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向广大道路交通参与者讲解机动车如何正确停放、行人如何正确过马路等相关知识,并把交通安全常识制成宣传彩页向广大道路交通参与者进行发...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