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路上不停歇□刘郑磊洪欣
近40年记者生涯,八旬董步湘始终割舍不下新闻写作情结。1958年步入新闻界,历任《砀山报》副刊编辑,《拂晓报》编辑、记者,安徽人民广播电视台编辑,电台广播研究所副所长、高级记者,兼任安徽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董步湘的工作与生活始终没有离开过新闻。1996年退休后,董步湘仍笔耕不辍,一直和新闻打交道。80岁的老人家最爱称呼自己为“布衣记者”。
当年父亲39岁患结核病去世时,董步湘只有8岁,母亲带着4个孩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初二,董步湘辍学在家,学会了犁耕靶拉等农活。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董步湘参加了工作。
因为从小喜欢作文,工作生活之余,董步湘就把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写成小稿投给砀山报、拂晓报和砀山广播电台,并很快有了回音。董步湘的热情更高了,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渐渐的在当地新闻媒体有了点小名气。砀山报的主编忍不住好奇,写信给董步湘,约他有空去报社面谈。刚一见面,主编惊呆了,本以为是位50岁的老人,没想到面前站着的少年竟然只有十几岁!爱才如渴的主编当即就问董步湘:“想不想专门从事新闻工作?”稚嫩的董步湘那时已在一家银行工作,预备党员还没有转正,他的选择很简单,“听领导话。”
回到单位,领导并不放行,不再让他下乡,留在单位做文书,一年后,董步湘与砀山报主编无意中在大街上相遇,主编又想起了这个勤奋的年轻人,找到了县委书记,要求将董步湘调入报社。几天后,董步湘简单地收拾些衣物,被单一裹,拎着网兜就去了砀山报。
在新闻从业中,董步湘经常深入农村,采写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稿件,有的被录入高中课本,他敢于伸张正义,大胆揭露某地区法院院长的不法行为,为此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董步湘还坚持文学创作。1988年,董步湘的报告文学集《褒贬自有春秋》一书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长达31万字,引起巨大反响。
1996年退休后,董步湘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常年笔耕不辍,2008年,由于文学创作成就突出,他获颁“安徽省首届老作家文学贡献奖”。2014年11月,董步湘的两部文学新作《人生风雨路》、《江山如此多娇》出版发行,在众人都对老人表达敬意时,老伴蔡文侠心里更多的却是心疼和关爱。年近八旬的董步湘,不但身患高血压等老年病症,双手时不时地还会不受控制地抖动,只能用铅笔撰写文稿,往往一个字用橡皮擦了改,改了写,几次才能完成。如果不是热爱写作,坚持不懈,长达50万字的著作是不可能成就的。
董步湘自己却并不觉得辛苦,虽然因为年龄原因,写东西有些吃力,但他还是坚持不懈,他说,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几十年的记者生涯,董步湘养成了每天早起读报、每晚新闻联播必看的习惯。将每天的新闻、起居、活动写进日记是董步湘的必修课,已经坚持了几十年,闲暇时翻看,好像又回到了过去做记者的岁月,心中奔涌着激情。
热爱新闻,割舍不下新闻情结的董步湘退休后又把精力放在了对新闻后继人才的培养上。他辗转于阜阳、亳州等地作报告、办讲座,教授新闻采访技巧,如何抓住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如何写好导语等,基层上千名通讯员在董步湘的帮助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但是,董步湘自己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一次即将动身去萧县为培训班讲课前,接到了母亲病危的电报,想到近百名学员在等着自己,董步湘还是去了萧县。等他授课结束,母亲在砀山老家已经离开了人世,这成了他心头抹不去的遗憾。
如今,董步湘的生活看起来似乎与普通的老人没有什么区别,自己摸索了一套健身操,每天踢踢腿伸伸胳膊转转脖子,虽然做了一辈子文字工作,颈椎却没有一点毛病,这套健身操功不可没。
新闻推荐
由萧县县委、县政府出品,萧县梆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梆剧《布包书记》首次参加第11届安徽省艺术节新剧目会演,将于9月14日晚亮相宿州大剧院,成为省艺术节一道亮丽风景线。现代梆剧《布包书记》是以全...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