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金融环境 破解扶贫难题——关于农村金融扶贫的几点思考
[摘要]关于农村金融扶贫的几点思考
近日,笔者作为人大代表带着农村扶贫工作课题下基层调研,发现农民群众在脱贫中盼望金融机构“给力”,但农村金融机构要助力扶贫又有许多难处。如何使农民群众心愿和农村金融机构“合拍”?笔者认为,各地要在优化农村金融扶贫环境上下功夫,真正破解农村金融扶贫难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当前农村金融环境亟待改善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一般说来,这几家银行是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贷数额较大。但从调查情况看,在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较多的地方,农民群众向金融机构贷款率偏低,特别是年龄较大的群众几乎没有贷款。
与此同时,农村民间信贷却异常活跃。从贷款类型看,用于生产经营的较少,用于建房安居的较多;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发展生产的较少,用于红白喜事、教育医疗的较多。由于多是民间信贷、利率偏高且不规范,给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增加了风险。若问农民朋友为啥不去银行贷款,都说 “手续繁,不方便”,不得不冒着高风险去借民贷。再问农村金融部门,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想贷不敢贷,想放不能放,不敢贷怕贷了收不回来,不能贷是因为有的农户信用意识不强,常有违约、失信、逃债现象发生。于是农村信贷便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支配下逐渐变少。探寻破解金融扶贫难题路径
众所周知,扶贫工作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那么,破解农村金融扶贫难题的路径在哪里呢?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优化环境,建立农村金融扶贫的体制机制。贫困农民要脱贫,不能没有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助力扶贫,不能没有好的体制机制。各级政府要在优化农村金融扶贫环境上下功夫,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对金融扶贫的政策扶持,激励金融机构敢于、善于、乐于向贫困领域投放资金;要把整合后的财政支农资金更多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倾斜,让更多资金在扶贫中发力。同时,要建立一整套扶贫信贷的调研、发放、使用、跟踪、监管、回收机制,努力减少金融机构风险和经营成本。要建立对农村金融扶贫的奖励机制,切实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信用意识,让农村金融扶贫在银政、银农等良性互动中结出硕果,成为***的助推器。
二是强化责任,培育农村金融扶贫的正能量。当前,不规范民间信贷现象严重影响金融市场。各级政府要强化担当意识,一方面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优化信贷环境,一方面要打击不规范的民间信贷。要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设金融服务网点,让更多农村金融机构下乡,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主渠道作用,形成农村金融扶贫的正能量,防止不良民间信贷使贫困户背上债务新包袱。
三是开拓创新,调动农村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金融参与***有其独特优势,各地应摸准扶贫对象,因人制宜,把金融机构与扶贫对象对接起来。同时,要针对扶贫对象“贷款难”、贫困户贷款“担保难”,在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创新服务方式和担保方式,把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非传统抵押物作为担保,在乡镇、村建立银政、银农、银协(农业经营协会)、银保(农业各种保险)、银企(乡村民办企业)等合作平台。同时,注重发挥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创造条件让贫困户更多得到金融扶贫的支持。
萧县人大常委会 张广友
新闻推荐
9月以来,萧县白土镇计生办认真开展以“人口流动,健康同行”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先后深入村组、建筑工地、企业等流动人口聚集地,采取设立公众宣传咨询点、举办健康主题知识讲座和医疗卫生基层巡回义诊...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