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里村外换“衣裳”形象气质上去了

拂晓报 2014-02-09 20:58 大字

(上接第1版)她的手掌上布满了血泡,嘴上也裂开血口子,然而面对眼前的一弯清水,她表示再苦再累,心里踏实。

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

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各方齐心协力,形成“大合唱”的氛围。

记者在宿州一些乡镇看到,党员干部无论是在公车还是私车上都放着铁锹、簸箕等清运垃圾的工具,随时见到垃圾,随时清理,在他们的呵护下,一些原先偏僻的“脏乱路”也变成了景观路。夹沟镇一位干部说:“过去看见垃圾无所谓,现在眼里揉不得沙子。”在一些乡镇,政府大院简陋的办公条件和乡村优美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芦岭镇党委书记赵德省表示:“只要老百姓有‘面子\’,我们有没有‘面子\’没关系。今年还要将90%的财政资金用于环境整治上。”

“‘干部前面干,群众冷眼看\’是过去历次环境整治的怪圈。这次环境整治,干部动了真情,下了苦功,群众看在眼里,也纷纷行动起来。”夹沟镇党委书记黄继志说。1月26日,记者来到这个镇时恰好逢集,虽然街上到处是熙攘的人群,但基本看不到果皮纸屑。一批身穿制服的环卫工穿梭人群中,集市上的群众主动垃圾入桶,如果出现乱扔乱倒者,大家还会“群起而攻之”。“一个月前,居民、商户是垃圾哪里好扔就往哪扔,现在看到干干净净的环境,大家都十分珍惜。”黄继志说。

“群众积极性高,一方面源于干部的带头示范、真情投入,另一方面得益于宿州市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发动。 ”宿州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据介绍,该市在各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请党校教授解读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请医学专家普及身心健康的生活常识,请环保专家讲保护环境的基本做法,请地方和部门领导谈认识说打算,以图文并茂、情理交融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一些乡镇还创新思路,将环境整治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把需要整治的地块交由群众绿化和经营,增强了群众参与整治环境的积极性。记者在萧县酒店乡丁庄村看到,全村道路都建起葡萄架,交由路边居民养护,销售收入由居民得“大头”,此举既美化了村庄,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事关长远发展、惠及广大群众,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加大财政投入,有效整合各类资金,因地制宜探索构建环卫常态化管理机制,努力使城乡居民享受蓝天、绿地、碧水、青山。”宿州市委负责同志说。

(原载1月27日《安徽日报》1版)

新闻推荐

萧县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服务群众

本报讯  春节期间,萧县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动放弃节假日,冒着严寒和风雪义务服务群众。据介绍,春节期间,为确保...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