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示范带”铺开致富路

安徽日报 2016-12-23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何雪峰

伴着悠扬的背景音乐,上千只大白鹅漫步在米葡萄长廊下,不远处传来放鹅人有节奏的吆喝声。记者日前来到位于泗县南部的泗城镇现代农业博览园,被眼前的景象逗乐了。

放鹅人叫王广才,是附近大周村贫困户,虽然年逾古稀,腿脚不大灵便,但赶鹅并不需要费力。“你知道俺放鹅一个月工资有多少吗? ”老人摸了摸花白胡子,朴实地笑道,“元!俺一个老汉比年轻人干农活挣得还要多呢! ”

现代农业博览园靠近城郊,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每天有大量市民前来观光采摘。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各类工种,且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很低,适合老弱贫困户。 “这个园区开门就能挣钱,用市县领导的话说是经济附加值很高,因此园区为俺们贫困户开的报酬也比其他地方要高。 ”王老汉坐在石凳上,与记者拉起园里的“生意经”。

冬天里,园里可供采摘的果实比较少,就用这多只白鹅作为淡季的“卖点”,没想到吸引了不少游客跑来看新鲜。 “一些小孩逗白鹅玩,一呆就是好半天,大人则在一旁垂钓、闲逛,园里淡季不淡。说起来,这些大白鹅是俺的‘福星\’。每天赏着园里美景,陪着这些有灵性的白鹅,俺真心感觉比一人在家里还要滋润。 ”老人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临近中午,园区食堂升起了炊烟,透出阵阵大锅灶的诱人香味,一些游客兴冲冲地入座。走进后厨,记者看到几名妇女正麻利地忙活着,她们都是附近贫困户。 岁的陈秀美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乐颠颠地洗菜、择菜。她告诉记者,她们夫妻俩少文化、缺技术,没啥谋生门路,连供孩子念书都十分吃力。 “园区把俺招来当食堂服务员,每月开元工资,比在外打工不少挣钱。就凭这项收入,俺家半年就脱了贫。 ”陈秀美一个劲地感恩。

在周边村庄,一些有技术的贫困户则在园区大户的辐射带动下,走上创业之路。 多岁的贫困户时西化虽然一条腿残疾,但他靠着合作社免费提供的种子和技术,种了亩黑花生,去年一季就净挣6万元。尝到甜头后,他还带动更多贫困户种植。 “现在,合作社与俺们签了订单,承诺按每公斤元保底收购,这样贫困户增收致富就不成问题了。”时西化信心满满。

随后,记者来到泗县北部屏山镇设施蔬菜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白茫茫一片。走近发现,每两座大棚间都立着一块公示牌,上面贴着贫困户的照片。从这些贫困户口中,记者听到一个新名词:“劳务入股”。原来,每个贫困户“认领”两个大棚的全部劳务,根据当季收益的%“分红”。

“俺现在是‘乙方\’。 ”贫困户张文成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一份 “股份合作协议”,上面条款详细,写明他与合作社的利益联接与分配形式。“比起拿固定劳务收入,劳务入股的形式具有浮动性,更能提高积极性。”张文成说,过去,他上一天工拿一天工钱,干活漫不经心,现在把大棚当自家财产,管理起来格外精心。 “今年大棚里的莴苣长势特别好,加上市场行情不错,每棚净收益超万元。光这一季,俺能有多元分红。”张文成与记者算着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比起单纯提供就业,‘劳务入股\’有助于提高贫困户的责任心,也有利于提升基地的效益。”设施蔬菜基地负责人杨维付说,“扶贫更要扶志。只有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脱贫才能可持续。 ”

去年以来,泗县根据自身产业优势,以个产业扶贫基地为抓手,打造南北两个产业扶贫示范带,把贫困人口纳入产业链中,加快了脱贫进度。一年多来,“两带”已带动1.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背景链接:

今年7月,安徽省对特色种养业作出明确界定,要求各地精确定位扶贫对象,因地制宜确定脱贫产业。当前,安徽省正按照“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保今年月底前完成省里下达的村级和户用光伏电站年度建设任务;完成今年2.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贫困户年度危房改造任务等目标。省政府明确提出,今年实现个贫困村出列、万贫困人口脱贫。

新闻推荐

女童脚卡电动车

10月14日12时许,泗县东二环路与汴河大道路交叉口西侧,一名4岁左右的女童坐在行驶的电瓶车上,不小心把右脚卡在后减震与车轮中间无法动弹。接到报警后,辖区消防部门迅速赶赴现场处置。救援人员发...

泗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