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水果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果园面积125万亩,果品年总产值达到76亿元
本报讯 近年来,宿州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走出了一条具有宿州特色的水果产业发展路径,水果产业已经成为宿州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以黄河故道两岸为核心,以萧县、埇桥、灵璧、泗县北部为区域中心的水果产业带,全市果园面积稳定在125万亩,全年果品总产值达到76亿元。
各水果主产区推行标准生产,保障果品质量安全。坚持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分区域遴选水果品种,采取市财政补贴种子种苗,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统一订单、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产品标准、统一集中收购的方式,发动群众连片种植,加强水果基地建设。按照农业部标准果园创建要求,实施品质提升战略,加强水果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努力实现六个100%。即100%生产资料统购统供、100%种苗统育统供、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商品化处理、100%品牌化销售、100%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三品”认证率。
提供优质服务,助推产业提档升级。结合“送科技下乡”、新型职业农民阳光工程,推行科技服务,主推果树起垄栽培、高接换种、覆膜控水、增光提糖、产后处理及贮藏保险等集成技术。利用已搭建的“农网入乡”、“e信通”等通讯平台,推行信息服务,定期发布水果信息。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郑州果科所等高等院校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合作开发、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不断提高宿州市水果产品科技含量。
培育市场主体,拉长水果产业链条。结合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农业产业化“618”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精准招商,引进、扶持、壮大一批水果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加、销各个环节,涌现一批10亿元、5亿元、2亿元水果加工企业。围绕水果产业做大做强,建立农民水果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创办家庭农场,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水果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全市建立水果产业化联合体49家,合作社151个,家庭农场343个。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借助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宿州市水果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组织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对外展示宿州市水果品牌。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申报水果商标和地理标识商标,对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的,给予重奖。
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五年来,全市共投入现代生态水果产业化发展资金20亿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财政资金6.51亿元;自2013年起,市财政投入水果产业化发展资金8900万元。加强与徽商银行、民生银行合作,为水果生产加工企业解决贷款1.5亿元。同时,要求县区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扶贫开发等相关涉农资金,向水果产业化倾斜。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宿州市水果产量、品质和效益实现三提升。全市各类果品总产达到50亿斤,已认证无公害水果产品52个,绿色食品认证10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砀城镇水果产业化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立国家级标准果园15个、省级14个、市级11个。水果产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汇源、海升、熙可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相继入驻,全市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58家。水果专业合作组织1342个,家庭农场2018个,带动农户20.726万户。全市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66.91亿元,加工产值44.02亿元,年消化水果原料25亿斤。(本报记者 张化云)
新闻推荐
温暖的 “冬装”,营造温暖舒适的等待环境,为客户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 孙静摄
近日,泗县农商银行为全行家支行冰凉的座椅定制了温暖的“冬装”,营造温暖舒适的等待环境,为客户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孙静摄...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