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宿州市城镇化建设春意正浓

拂晓报 2014-04-09 22:12 大字

埇桥区顺河乡板材加工业泗县泗城镇工业园区蕲县码头符离食品工业园区砀山薛楼新建小区

小城镇——城镇化进程中的先锋营

小城镇处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的社区,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因此,不论是对农村还是城市,小城镇的发展都对其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地域、人口、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小城镇与农村有着紧密联系。对农村的发展而言,小城镇发挥着组织和引导作用。它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点,也是亿万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水平、生态环境状态等方面。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同样,小城镇的发展能够为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转移创造条件,有利于城市优化环境,提升管理和服务,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创新驱动和结构升级,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区域辐射带动功能。此外,小城镇结合自身特点、能力和资源禀赋进行差别化定位,依托区域内城市功能,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形成城市组团、联动发展的城市群效应。发展中小城镇,对于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网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  朱刚

目前,宿州市城镇化建设确立了以宿州市为中心城市,四个县城为次中心城市,68个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近几年来,全市小城镇建设总投入约36亿元,主要用于小城镇道路、公共建筑、绿化、给排水、供电、通讯和住宅建设。全市小城镇平均每年竣工住宅面积约130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18.6平方米。依托小城镇,全市农村建设各类市场300多个。全市乡镇已发展个体商户10万户、私营企业近1800家,促进了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

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宿州市积极探索“产业导向”的城镇化之路,以产业城建设为载体,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良性融合。着力增强工业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吸纳城乡人员就业;大力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和潜力的小城镇,以稳定的城镇人口保障工业化持续就业需求,实现城镇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就业促安居,以产城一体保障人的全面市民化。

在城镇化建设中,宿州市始终坚持“三集中”、“三优先”(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新型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园区配套项目优先、城乡基础设施优先、民生所需项目优先),推动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三区”共进,城乡一体发展。统筹推进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进中心城区和四个县城建设,做强主城、扩展县城,主城区及各县城进一步拉开框架,强化基础,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切实增强集聚力和竞争力。明确主导和重点产业,实施错位竞争,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工业扩张、承接转移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强增长极。按照“思想解放先导区、特色产业示范区、优质要素富集区、幸福生活新城区”的“四区”目标,进一步明确主导和重点产业,实施错位竞争,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工业扩张、承接转移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强增长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量力而行、主动作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从群众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不搞形式主义,重经济适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续建设,考核验收一批、整体规划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启动建设一批、“三线三边”整治一批、统筹推进一批,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具有皖北特色的建设模式。力争通过5到8年努力,基本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宿州市始终坚持以城镇化助推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医疗、养老、就业、教育等配套政策,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鼓励产业工人通过学历和技能提升,提高收入,改变生活,融入城市,以城镇化扩大内需,以城镇生产要素支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人地挂钩促进城乡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突破,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深层次破解“人往哪里去、地往哪儿转、田由谁来种、钱从哪里来”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以“四化”同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本报记者  朱刚

山重水复疑无路

小城镇建设面临困难重重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政策、资源等要素大都向大中城市倾斜,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越到基层越呈递减趋势,小城镇建设遭遇诸多瓶颈。部分城镇发展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较差,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缺乏支柱产业,经济发展不快,吸纳就业能力较低,农民对落户县以下建制镇建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也都是制约小城镇的发展的重要阻力。

资金短缺是小城镇建设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尽管各级政府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和招商引资,但资金短缺矛盾仍旧十分突出。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政极其困难,很难拿出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税费改革前,乡镇工艺设施大部分靠农民集资建设,税费改革后取消集资建设,使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陷入困境。虽然开放投资限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城镇的基础和公益设施,但由于投资回报不明显,回收期较长,因此民间投资积极性并不高。省、市制定的支持小城镇建设优惠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也成为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方面。如小城镇建设维护税、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工商部门收取的市场管理费、土地部门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等,都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用于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扶持资金的政策,均未得到有效落实。

此外,小城镇建设用地征用申报审批程序复杂严格,且费用较高,乡镇负担不起。“以异地复耕置换方式”“省、市下达的非农业占用耕地指标集中用于小城镇综合开发”等政策也难以落实下来,保障中心镇建设用地问题也未能很好的解决。 本报记者  朱刚

柳暗花明又一“镇”

小城镇建设又遇春风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又给小城镇的发展带来春天的气息。

据统计,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为16.4%,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为18.6%,参加工伤保险的为27%,参加失业保险的为9.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发展空间。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更加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并使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更加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发展集约、智慧、绿色、低碳的城市。

小城镇在规划建设时,要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让农民有归属感,而不是距离感。小城镇归根到底应该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享受小城镇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主动性、融入小城镇的积极性。

科学规划发展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着力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产业向农村拓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应着力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现状,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要逐步改变城乡两张皮的现象,努力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低保等制度并轨运行,逐步取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待遇差别。

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生活成本较低,农民住房问题更容易解决,但其提供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城镇化的推进要以产业支撑为基础,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助力工业化,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并逐步使其比重逐渐超过工业,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小城镇特色乡村经济,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农民在小城镇安家落户、安居乐业。本报记者  朱刚

新闻推荐

月日至日泗县三中成功举办年春季田径运动会为期两天的

4月12日至13日,泗县三中成功举办2014年春季田径运动会。为期两天的运动会主要进行了男女短跑、长跑、接力跑比赛,实心球、跳高、跳远比赛。各位选手奋力拼搏,赛出了学...

泗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