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40天清污,还上40年的“旧账”——宿州市“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整治纪实(上)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

拂晓报 2014-02-25 20:52 大字

“宿州从骨子里变干净了”、“40天清掉了40年的垃圾,不简单”。 2月19日,全省各市的文明办和交通局负责人首次聚集宿州,观摩学习该市环境整治经验,无不啧啧赞叹。

“宿州经济远不如我们,条件比不上我们,宿州能做到的,我们南部城市更应当做到。”2月23日,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市委书记、市长及各县区负责同志等一行30多人来宿州“取经”,“震撼”之余如是自勉。

谁能想到,两个月前,宿州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多项环境指标在全省倒数。然而,敢于直面困难,负重发力,“洼地”起跳,让宿州短时间内打了“翻身仗”,在“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整治中跻身全省前列,成为各市比学赶超的“标兵”。 一场提振信心之仗

——几十年都没治理好的垃圾清掉了,甩掉了环境“大包袱”

“40天清掉了40年的垃圾,搁两个月前,我们想都不敢想。这说明,领导真重视,干部真作为,就能真见效。”2月20日上午,站在干净整洁的泗县屏山镇屏东村的公路上,泗县县委宣传部长陈迎冬对记者由衷感叹。

两个月前,这条路的两边满是白花花的垃圾,断续绵延约2.5公里。村民告诉记者,垃圾堆积了数十年之久,每到雨天,污水漫溢路面,让人无从下脚;盛夏经过,行人的身上常落一层虫蝇。路两边的居民更是苦不堪言,家里的蚊蝇一抓一把。去年底,宿州市启动“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出“大干40天,干干净净过大年”的目标任务,屏山镇和屏东村干部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划片包干,带着大型机械在路面上奋战了40天左右,将数十年的垃圾集中清理完毕。与此同时,县里还在这个村建设垃圾处理场,力求让周边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和无害化处理。这个春节,村里甩掉了大包袱,村民脸上乐开了花。

“自大包干以来,农村垃圾几十年都没有真正治理过,谁都没有信心和勇气向垃圾宣战。但是真的下功夫干了就发现世上无难事,而且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信心,为民服务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埇桥区夹沟镇党委书记黄继志说出了一番感悟。

环境整治之初,不仅基层干部心里打鼓,宿州市主要领导也心里没底。宿州位处四省交界的皖北门户,省际边线长、交通道路多、基础十分薄弱,是全省“三线三边”治理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地方,“清垃圾比打仗还难”。然而,群众的热切期待给了市委、市政府动力和信心。“大干40天,干干净净过大年”的口号最先就是由节前返乡农民提出的,反映了他们对尽快改变家乡环境的强烈愿望。“小垃圾大民生,小垃圾大形象,小垃圾大治理。”宿州市委、市政府及时把握和回应群众期待,迅速将其上升为全市环境整治的硬性要求,起到了“总动员令”的作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挂帅,各级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一线作战,整治工程实行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管理,建立“线长、边长、重点长”制度,形成“市指导、县区主体、部门协作、乡村实施”的工作格局,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6亿元,出动大型机械3500多台,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不仅整治了“脏、乱、差”,带来了新变化,而且提振了“精气神”,树立了自信心。

“不退缩、敢亮剑、有担当,这样的勇气和自信正是宿州奋力崛起的宝贵精神动力和精神财富。”宿州市长史翔语调铿锵。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泗县民政局荣获全市民政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本报讯  近日,在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泗县民政局荣获2013年度全市民政工作优秀单位称号,综合考评得分位居全市第一。据了解,2013年度,泗县...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