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渝育良种 记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维良

拂晓报 2022-02-24 10:45 大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所以必须解决好粮食种子问题,选择优质良种,提高粮食产量,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和应用。”这是奋斗在科研一线的沈维良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

沈维良,宿州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委员。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沈维良主要从事大豆育种和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58岁的他至今仍亲自率领科研团队坚守在选种、育种一线。

“刚参加工作时,我主要从事小麦学科研发工作。由于单位科研工作需要,我被调整到大豆学科研发工作岗位。”沈维良告诉记者,改变作物专业工作对他来说是一种考验。面对大豆育种的挑战和机遇,年轻时的沈维良深刻意识到肩头的责任,他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为了能够快速适应全新的工作,他从阜阳、郑州、周口等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收集相关资料,引进优质高产高抗的大豆育种种质资源,组配杂交组合,培育新品种。同时,他坚守田间,通过连续细致地观察、选择、筛选和鉴定,逐渐培育一批大豆育种新材料,在此基础上选育大豆新品种。

沈维良认为,理论联系实践,良种的研究需要在田间地头不断试验、实践。为更好地完成承担的科研攻关任务,沈维良带领团队成员奔赴大江南北,参加大豆科研、生产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并多次奔波三亚基地冬季南繁加代,筛选高产、耐密植、抗倒伏、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大豆新品种,完善配套栽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展示和技术培训。

谈到大豆的培育和研发,沈维良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先后育成10多个省审和国审大豆新品种。选育的皖宿01-15、皖宿5717、皖宿2156、皖豆701、皖宿1208等7个大豆新品种先后通过安徽省审定,其中皖宿2156和皖宿1208两个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一系列大豆新品种的逐步育成,填补了宿州市没有本地自育大豆品种的空白,开创了宿州市大豆新品种选育的先河,使大豆育种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培育大豆新品种的同时,沈维良还通过试验示范,鉴定、筛选了适宜宿州本地种植的大豆新品种用于生产。近年来,沈维良团队先后推广了中黄13、中黄37、皖豆28、皖豆33、皖宿01-15、皖宿2156、皖宿5717等3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本地区推广应用500多万亩,增加效益2亿多元,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辛劳三十载,成绩斐然。沈维良先后获得“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宿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宿州好人”等多项荣誉,先后主持并完成农业部重点项目——大豆绿色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淮海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等多类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2篇,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常年在科研一线的默默努力和坚持。沈维良说:“搞好大豆良种繁育、推广和应用,实现农户增产增收,是我最欣慰的事。”

本报记者 彭序

新闻推荐

本周无降水早晚温差大

本报讯一轮冷空气过罢,连日来,宿州市春风送暖,春光明媚,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预计本周,宿州市无明显降水过程,但早晚温差较大,防...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