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 客 □王绪谦

蚌埠日报 2021-06-03 07:58 大字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布谷鸟的叫声从空中传来,婉转动听。这种鸟儿平常不知去了哪儿,到了小麦成熟的季节,就飞了回来,像在赶一场丰收之约。

天高云淡,风催麦熟。田野里,一望无际的小麦已经变得金黄,开镰收割已迫在眉睫。但看不到农民有什么特别的紧张感,老大妈坐在门前辫着长串蒜儿,老大爷依旧嚼着花生米品着小酒,人们该忙啥忙啥,一切都是那么从容和淡定。大伙在麦收大战来临之前为啥显得那么悠然呢?这主要取决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只要开镰,收割机在田野里驰骋,3天时间就能把小麦一扫而光,结束战斗。真正收割小麦的时候,在外务工的青壮劳力开着车,或是坐高铁赶回来。他们无需承受过高的劳动强度,而是开着手扶机,到自家田地边等着。通常是凑在一起,悠闲地抽着烟儿,等待收割机的到来。大伙并不着急,而是等到小麦干到直接进仓的时候才下手,因为收割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本地机械不断增多,外来麦客也是比比皆是。在国道边,集头上,到处都是收割机的身影。你那儿需要几台收割机,骑摩托车在前面带个路,机手就跟你到达目的地。

我与外地机手打过几年的交道。早些年,收割机市场还没有那么充裕,小麦进入收割的时候,大伙还是有点着急的。因为我常在外面闯荡,因此,大伙都希望我能够联系收割机过来。那一年,通过朋友的介绍,我结识了宿州的一位麦客。此人长得敦敦实实的,一脸的憨厚。他和妻子一块出门作业。他驾机收割小麦,妻子收钱。他的妻子文文静静,说话轻声细语,为人处世和和气气。她手里掂着皮尺,但从没有丈量过麦地,村民报几亩就是几亩,三块、五块的零头也都免掉了。当然大伙也都丁是丁,卯是卯,有几亩报几亩,毕竟人家帮咱收割小麦,不能亏了人家。

我拿这对麦客夫妻是当一家人看待的。刚到的那一天,我就杀了自家养的一只公鸡,亲自下厨,煮了半锅辣鸡肉,贴了一锅圈死面馍款待他们。我跟这位麦客兄弟一见如故,酒酣耳热之际,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我给他们夫妻安排在一间带有洗漱间的房里居住。这位兄弟感慨地说:“我出去这么多年割麦,从没有得到这种规格的礼遇。”他说,到哪儿都是打地铺,野外露宿,饱尝艰辛啊!我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是性情中人,掏心窝子跟人家相处。这对夫妻常常割麦到深更半夜,回来的时候,洗洗刷刷,睡个好觉,第二天精神头十足,割麦也有劲。

麦收进入高峰期,麦客夫妻俩天不亮就下地作业了。这个时候,也是我最忙碌的时候,可我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张罗着给他们准备早饭,到街上给他们买来鸡蛋、包子、辣汤、油条等食品,当然还有绿茶、红茶之类的饮料,以确保他们的后勤补给。麦客见到我的时候,灰黑的脸上会露出洁白的牙齿,我也会心地一笑。我们一起辛苦并快乐着。

有人看我跟着麦客忙前忙后地跑,以为我试图捞到什么好处,便捻着手指头,做出点钞状,问一季麦收下来可以提成多少?我总是一笑置之,不存在的问题我何须给出答案。当然也有麦客服务对象采取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但我的动机是单纯的,请来麦客完全是保障大伙小麦收割的需要,也是自家小麦收割的需要。

那一年,俺庄的小麦刚刚收割完毕,天就下起了雨来。大伙围着这台立下汗马功劳的收割机,有说不尽的感慨。“要不是收割及时,熟透的小麦在地里淋雨,可不就生芽了呢!这收割机真是帮了咱庄户人的大忙啊!”60多岁的王大叔拔出嘴里的烟袋,吐了一口烟,长长地舒了口气。

征尘未弹,麦客夫妻就要出发下一站了。我了解到,他们夫妻每年都外出割麦,从南向北移动,没有诗,只有远方,因为抢收的日子,起早贪黑,疲惫不堪。我体谅他们的艰辛,所以,拿出自家足够的收割费用给他们,但夫妻俩说啥也不愿意收下。没办法,我只好把钱悄悄地塞进他们的行李中。等到他们远离的时候,我才会打电话告诉他们。

我的诚恳感动了他们。此后每年收割小麦,这对麦客夫妻都会如期而至,还带来了他们的亲戚,形成了一个车队。我会发挥协调作用,让他们分布在周边村庄作业,加快了本地小麦收割进度。

如今,收割机械多了起来,这对麦客夫妻依然跟我保持联系,说是随叫随到。我在电话里响亮地回答:“麦子熟了,早点来吧,我还有一坛陈年老酒等着你喝呢,咱哥俩不醉不休。”我们彼此保持着夏日一般的火热情怀。

新闻推荐

八旬老人乘电梯摔倒宿州东站民警及时营救

本报讯5月27日,高铁宿州东站发生惊险一幕。一位八旬老人在电动扶梯上摔倒,危险时刻,车站派出所民警果断采取应急措施,助老人...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