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社会的留影时代脚步的履痕 为陈建皖北民俗摄影点赞□徐殿强
最近在京城,当近20万张黑白胶片展示摄影专家们面前时,大咖们震惊了:中国民俗摄影有人拍专题,这么全面记录皖北民俗影像!
1963年出生的陈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中行走在商业和文化艺术之间。艺术氛围浓厚的家风熏陶着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工作之余业余时间最爱琢磨摄影绘画艺术。他的民俗摄影经历了集腋成裘的过程。从飞速发展的城市来到村庄地头,农村几千年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让他感到别样的“新鲜”。他用镜头胶片记录农村生活的真实影像,原汁原味毫不矫揉造作。此后渐渐他认定了中国民俗摄影的艺术道路。他开始有计划地学习中国民俗的理论知识,对皖北农村民俗分门别类,深入乡间地头拍摄专题,抓拍农民生产生活的细枝末节和精彩瞬间。
翻阅陈建拍摄的照片,内容丰富,全面反映了农耕社会的农民生产和生活。他拍摄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耕地拉耩子耙地,也拍下了牛马驴骡勠力耕种拉车。粉丝坊、小砖窑、老石匠、草药铺、鱼鹰、小渡口、骡马市场等记录了自给自足经济的细节。反映农民生活习俗的吃喝、剃头、拔牙、婚丧嫁娶、剪鸭尾巴、庙会和村头大戏等都会吸引现代人的探秘之心。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跨度二十年左右,都是中国社会和农村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真实写照。细观照片的人物、背景画面,已经非常明显印下了时代发展进步的履痕。它已不是我们在书报上看到的100年前纯粹农耕社会的影像。人,不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工具,长期闲置已不是劳动的主要手段;环境,也不是破屋旧房断壁残垣。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走向小康生活已是社会的主流,只是偏僻乡村还有部分农耕社会的残留。陈建正是抓住了农耕社会的尾巴,拍摄“古董”,留存记忆。这何尝不是在告诉人们农耕社会的艰辛?何尝不是在述说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故事?何尝不是启发人们对比新旧两重天,深情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
陈建皖北民俗摄影的重要意义是为皖北农耕社会留影。他的作品多数属于“抢拍”、“古董”!因为40多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多数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已运行数千年的自耕农和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农耕社会,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处在消逝的路程上。农业机械化取代了牛拉驴驮,农民已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商品交换流通活跃了农民生活,淘汰了传统手工作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广泛覆盖,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内容,许多传统的娱乐方式自然让位。社会新发展也带动着几千年的民俗民风发生嬗变,年轻人更多的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老人们坚持的旧生活习俗也随生命的逝去而进入坟墓。在广大农村,新生的、少量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存。由于发展不平衡,陈建发现自己走过的乡村也不一样。宿州城郊和南部发展较快,旧村镇改造将延续几千年的村庄拆除,农民搬进了城镇化的新居,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所代替,几乎再难寻到农耕社会的影子。而北部山区和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边缘地带乡村,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占有相当份额。但它们的消退是大势所趋,逐年逐月都有消逝发生,仍然在老年人生活中遗存的民俗,毫无疑问是农耕社会的“古董”。“必须抢拍”!陈建把他走乡串户的重点放到了宿州城北部乡村。于是,“皖北民俗摄影”的主题更加明确,內容更加集中具体了。
陈建积累的近20万张皖北民俗摄影胶片,是他本人的成果和收藏,也是宿州市珍贵的文化财富。这些照片数十年后将是一座皖北农耕社会的“博物馆”。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高新区召开第74次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调度会,高新区班子成员、指挥部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宿州市文明...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