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再开阔目标再攀升借鉴“青岛模式”构建宿州“双招双引”强磁场市委政研室

拂晓报 2021-05-21 11:17 大字

[摘要]视野再开阔 目标再攀升

坚定不移开展“双招双引”,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加快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推动全市上下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在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日前,为落实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关于“双招双引”的部署要求,市委政研室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奔赴青岛市开展“双招双引”专题调研。

“双招双引”是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对外招商引资的全新的观念,其关键是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让经济发展与时俱进。

青岛

抢抓叠加机遇 乘势而上 锻造“硬核”力量

青岛市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聚焦“学深圳、赶深圳”,深入开展“双招双引”攻势,整合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引进新变量、创造新组合、培植新优势、塑造新环境,努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坚持顶格思维,高位推动重大项目。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双招双引”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就是“双招双引”的“第一环境”,对重大项目要亲自联系、亲自见面、亲自洽谈、亲自推动,做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成立市委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总指挥的“双招双引”指挥部,强化对全市“双招双引”工作的领导,建立重大项目顶格推进制度,每个重大项目都由一名市级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进行“挂图作战”。

坚持系统思维,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立足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结合山东省“十强”产业和青岛市“956”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核心产业集群,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家电、人工智能等16条重点产业链,制定62类重点产业环节(领域)招商参考目录,围绕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度,提升在国内外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嵌入水平。规划建设三大高端产业集聚区,放眼国内外梳理大项目好项目,强化对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四新”经济项目的招引。

坚持平台思维,全面整合优质资源。坚持用平台思维做乘法,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实现价值倍增效应。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推动经贸交流和产业投资合作。

坚持网络思维,畅通要素对接渠道。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支点,依托工业互联网及互联网平台,将产业链上下游串联起来,积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形成区域生态圈、新生业态群。建成三大综合服务平台,对外打通广大投资者、国内外人才与青岛的对接互动渠道,对内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推动项目从招引到落地的全流程调度,为项目和人才提供“多链协同”生态赋能和精准服务。

坚持市场思维,构建专业招商体系。充分吸纳社会化、市场化力量,构建以招商联络处、招商中介机构、招商分类平台等为主体的市场化招商体系。

坚持生态思维,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整、再造全市人才政策架构,形成落户政策、普惠性政策、选拔性政策和产业融合人才政策四大维度的人才政策体系,全维度撬动基本人口流入、青年人才集聚、高端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搭建“智慧创赢云平台”和“蓝创微云”,构建青岛特色的人才“热带雨林”生态。发布“青创十条”、创投风投十条政策和配套实施细则,打造青岛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地图。

宿州

集中破解难题 迎刃而上 构建最强“磁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宿州市“双招双引”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

招商引资工作摆位不够突出。少数部门未能统筹好招商和业务工作之间关系,招商频次和力度有所减弱。园区主战场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够。尚未能有效利用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线上洽谈、云签约等方式,引进落地项目。究其原因,还是招商引资机制不够健全,市场化程度不高,专业化进程有所放缓,激励机制、扶持政策、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严重稀缺。作为皖北后发地区,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强、投资信心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全市招商引资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对于重大项目引进不足,造成产业类重大项目拉动投资缺乏后劲。

利用外资水平下滑明显。由于产业基础不够强、产业链条不完整、整体配套不健全、要素保障不到位等短板制约,一系列政策机遇和改革开放红利未能充分释放。

要素保障不够到位。产业发展中要素制约明显,部分工业建设项目缺少土地指标,标准化厂房也处于供不应求局面,严重制约项目落地。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方面存在医药临床试验、医疗器械行业准入及审批难问题,推进产业类项目招商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方面存有资金短缺等问题。

人才瓶颈亟待突破。创新平台发展受限,平台承载力不强,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困难;创新平台资金压力较大,政府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不够。人才资源不足、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来宿意愿不强;新产业、新领域人才匮乏,新材料、云计算、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人才严重不足。政策配套不全,未能形成顺畅的政策体系;有些激励政策出台后,相应实施细则未能及时出台。

未来

撬动发展动能 呼之欲出 塑造靓丽“名片”

“十四五”时期是宿州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加快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定不移把“双招双引”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干是王道”理念,用高质量投资集聚创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双招双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宿州市“双招双引”工作领导小组,压紧压实一把手责任,坚持顶格倾听、顶格推进、顶格协调,全维度、高强度推动“双招双引”攻势,统筹协调解决需要市级层面解决的事关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要素保障等重点问题。坚持领导带头招商,规范并完善市四大班子领导、各县区(园区)主要负责同志每月带头外出招商机制。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分类做好项目招引各项工作任务,以行政合力推动全市“双招双引”工作良性运行。各县区、园区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市直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并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形成齐抓共管、多方参与、协调联动的招引大格局。

瞄准产业链条,健全完善招商引资推进机制。强化“项目为王”的理念,加快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围绕“5+5+N”现代化产业体系,紧扣产业链创新链实施精准招商,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集群。一要发挥园区招商主阵地作用。各级产业园区持续开展“投资促进年”“项目集中攻坚年”等行动,搭建各类特色活动,推进一批示范性项目签约落户,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二要发挥平台招商主战场作用。采取多种模式,变“直接聘用”为“委托代理”,积极推动发展专业化招商公司。开设宿州“双招双引”微信公众号,利用数字化平台推广宿州市“双招双引”品牌和理念。三要发挥产业链招商主引擎作用。绘制宿州市全域产业地图,聚焦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重点推进区域性定向招商、产业链专业招商、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化招商,全力招引一批具有支撑引领力、上下游辐射力、能够“建链、补链、强链”的大企业、好项目。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指导各县区、园区全面梳理产业现状,更直观地聚焦目标项目。加快引进创投风投机构,通过基金导向来找方向、聚资源,进一步释放基金“带动招商、联动企业”的示范效应。

强化统筹协调,常态长效开展工作调度。一要坚持“一体”调度。构建“分管领导单月调度、主要领导随时调度、市委市政府每季度重点调度”的工作格局,实现调度常态化、制度化、市县一体化。二要坚持“一线”调度。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 机制,完善部门联系推进项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在用地、资金、环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要建立产业项目落地协调机制。指导各县区、园区加强飞地经济合作,将重点园区、招商载体连为一体,打造招商联动模式,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四要明确考核导向。把“双招双引”工作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奖惩。

坚持创新引领,大力推动人才资源高效配置。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是招才引智的“后半篇文章”。一要全面完善人才招引机制。瞄准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宿州市人才创业创新中心作用。积极培育创业“工匠”,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中职学校建立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大规模、高质量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要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身份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完善科研人才双向流动制度,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中职学校、科研院所兼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三要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全力面向用人主体“放权”,将薪酬、税收、投资等纳为人才评价要素,探索“自主荐才”“以绩推才”和“按薪定才”等市场化评价模式。对顶尖人才顶级支持,对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重大产业人才项目,有关支持政策量身定制、上不封顶。统筹人才专项资金、项目资助、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源,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集成支持,发挥好引导性、杠杆性作用。

优化三个环境,全面激发城市发展动力活力。一要优化政策环境。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持续落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0条”、减税降费政策以及各项人才政策,制定并完善宿州市双招双引促进办法、宿州市产业集聚区产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一中心四平台建设等系列政策,构建以通用政策为核心,人才、产业政策为支撑,平台政策为配套的惠企政策体系,确保落地项目和来宿人才切实享受政策红利。二要优化营商环境。学习借鉴上海、福建、浙江等经验,加快融入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逐步实现与长三角区域政务全流程线上办理和线下异地办理。推广智慧政务新模式,积极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加快建设移动民生服务“皖事通·迅宿办”平台,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邮寄办”“预约办”,再推动一批高频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三要优化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打造“天蓝、水净、地绿”的大美宿州。持续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城市文化塑造和内涵提升,提高城市美誉度,让“心灵归宿、幸福之州”成为宿州“双招双引”最具吸引力的靓丽“名片”。

新闻推荐

推深“严、重、促”宿州全力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整治行动

推深“严、重、促”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