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古韵起风雷
涉故台。游客在陈胜、吴广雕像前驻足。邱万美在清洁石碑。柘龙树。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成型的词,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达一定的意义。它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背后则是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更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
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由此地衍生的成语典故耳熟能详,如揭竿而起、夥涉为王、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让我们沐浴悠悠古风,走进这些成语典故的诞生之地,探寻成语故事的前世今生。
驾车从宿州市区出发,沿宿固路向东南方行驶约二十公里,便抵达历史古镇——大泽乡镇。两千年前的陈胜吴广起义遗址(今涉故台景点处)位于镇南涉故台村。
如今,千年古村落,焕发新生机。田地里,水利设施兴建,种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住宅中,村民生活和谐幸福。相比之下,涉故台更显古朴肃穆。
涉故台景点坐北朝南,整体设计按中轴线排开。进入大门,一处题为“涉故台”的石碑映入眼帘,其后为陈胜、吴广雕像。再向后走,即“涉故台本体”。
成语故事再现
出场者:柘龙树 陈胜 吴广 故事梗概据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垒筑此处高台,揭竿而起。
高台下方存有一株柘(zhè)龙树,树体弯曲,通体鳞甲。树木枝干干枯坚硬,仿佛铜雕一般。每年春天,柘龙树会发新芽长新叶,秋季结满果实。沿用两千二百余年的一系列成语故事就从这株古树讲起。
公元前209年,阴历七月,秦朝征发一支队伍,调派驻守渔阳。队伍行进在大泽乡时,突下大雨,道路不通。按秦律,误期当斩。
驻守队伍中,陈胜、吴广二人为屯长。面对紧急情况,陈胜与吴广商量,决定奋起反抗。陈胜对吴广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大义而死,可以么?”
于是,二人用丹砂在帛书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顿觉奇怪。陈胜又暗地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中间议论纷纷。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关心士族,士兵多愿意听他差遣。驻扎大泽乡中,一日,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多次说想要逃跑,把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激怒士兵。将尉中计,用竹条抽打吴广。争执中,将尉拔剑出鞘,欲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在身后帮助吴广,一起杀了两个将尉。
自此,起义前期准备就绪。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有所成就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部属的人都说:“愿听从号令。”于是,起义队伍就假称是秦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个个露出右臂,队伍号称大楚。
随后,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练兵,成立起义军。
相传,陈胜在宣誓时,种下两株本地树木,即柘龙树,属柘树的一种。后历经年月,东边树木枯死,仅剩西侧树木一株存活。
“若问我何年何月,是否由陈胜亲自种下,我自己记不清了,也无从考究。有人说我有上千岁树龄,有人说我仅数百岁。当地村民普遍认为,我就是秦朝末年种下的,他们相信,我见证了那段秦汉风云。”若柘龙树能开口表达,作为这段成语故事的亲历者,其更想说,它代表的不仅仅是那场历史上的起义,更是皖北大地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一种古朴、坚强、奋进的精神。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自立为王,一时间,起义军势如破竹。但陈胜后期骄傲且急功,违背了当初“苟富贵,毋相忘”的誓言。他派出手下周文,率领起义军,大举向西进攻,但孤军作战,最终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
起义后六个月,陈胜被他的车夫庄贾设计杀害。被杀前,不知陈胜是否回忆大泽乡,是否想到手植之树会存活千年。
涉故台村民口口相传,这株柘龙树颇有家国情怀。在抗战时期,该树不再开花结果,而抗战胜利后重新发芽、结起果来。
作家贾平凹曾来到大泽乡镇涉故台访古,并写下《宿州涉故台龙柘树》一文,他亲眼所见,打消了“淮北平原少古树”的想法。
文中,贾平凹写道:“这龙柘之木,原本或许是土台上一棵荆条,它生为小草,却并不甘心为草,长成木本。试想,鲤鱼可化蛟龙,草为何不可成木?但这种草变为木,又是何等艰难,它长成一指,不可能以年来计算,而是十年、百年单位。又正因为以十年、百年为年,它必是长得坚硬……”和陈胜一样,柘龙树也有长成栋梁的鸿鹄之志,却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
成语今生讲述
讲述者:鄢化志 周勇 邱万美
邱万美现年82岁,是涉故台景点的守门人。她从邻村嫁到涉故台村,按家谱辈分算,其丈夫吴龙仁(音)正是吴广族人的后代。
“丈夫几年前病逝,他去世前也在涉故台景点,照看景区日常,为参观游客义务讲解。”回忆起自己家人,邱万美说,涉故台上仍保存有四块石碑。最古老的一块立于明代,记载后人对大泽乡起义这一历史的评说。
邱万美上了年纪,有些耳背,但她头脑清晰,对揭竿而起、鱼腹丹书等有关大泽乡的成语典故烂熟于心。“这些成语故事就发生在‘自家门口’,咱们也有义务传承下去,说给孩子们听。”邱万美说。
成语故事再现中,大致描述了揭竿而起、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典故的来历,但和大泽乡乃至宿州相关的成语典故还有许多。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周勇常年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翻阅众多典籍,系统总结了有关大泽乡起义的成语和名句。
成语中,最著名的当属“揭竿而起”,它出自汉·贾谊《过秦论》,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史记·陈涉世家》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云集景从”本意为如云聚合,如影随形。比喻随从者多,声势浩大,且响应迅速。原出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按:景,“影”的本字。
“夥涉为王”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可能成为当时流传的口语,用来形容一朝得志、十分阔气的人。”周勇介绍,明代胡震亨把唐诗开创时期破旧立新而又承先启后的诗人陈子昂比作揭竿而起、率先抗秦的陈涉,说:“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即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也。”(《唐音癸签》卷五)。显然,此则成语又有了赞许之意。
“披坚执锐”即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均为发动起义制造的计策。
“鸿鹄之志”则比喻远大的志向。《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毋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除上述成语外,还有一些至今仍使用的名句,如‘苟富贵,毋相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周勇谦虚地说,传道授业,每次讲到和宿州有关的成语典故,他都会结合本地的文化历史,自豪感油然而生。
“成语典故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词语微调。如‘赢粮影从’,后又作‘如影随形’。‘鱼腹丹书’后有‘鱼腹传书’的说法,如《汉乐府》中有‘呼儿烹双鲤,中有尺素书’一句。”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退休教授鄢化志说,传承成语典故,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它并正确使用它。
因此,鄢化志建议,可将宿州本地成语典故融合进民俗文化活动中,制作本地成语小册,普及传统文化。同时,可开展成语文化进校园、成语接龙活动,让学生热爱成语、感悟成语之美。
“昔日涉故台,一片水汪汪。今朝涉故台,一片好风光。石板一排排,松树一行行,农业机械化,田里耕作忙。”看到游客参观涉故台,邱万美主动上前,她编起顺口溜,把成语故事说得通俗易懂。
“听奶奶这番讲解,我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吴丽丽同样居住在涉故台村。每逢涉故台庙会,她都邀请年轻朋友前来,回忆起邱万美的描述,向外地人说起出自大泽乡的成语故事。
夕阳西沉,吴丽丽搀扶邱万美,两人坐在柘龙树下的石阶上。
春风拂来,柘龙树再发新芽,树枝摇晃,沙沙作响。
文/本报记者 俞鑫
图/本报记者 苏洋
新闻推荐
埇桥区北杨寨劳动监察执法中队一心为民锲而不舍追讨拖欠工资7万元
埇桥区北杨寨劳动监察执法中队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