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萤火之微照亮信仰之路 记埇桥区法院符离法庭法官胡陈瑞
这是一个踏实勤勉、稳重谦逊的青年人,从黑框眼镜后面透射出的是一股对司法的深深信仰之光。他斯文,却富有激情;沉稳,而又有干劲。他是埇桥区法院符离法庭法官胡陈瑞。
今年31岁、科班出身的胡陈瑞,2012年毕业后即考入埇桥区法院,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司法人生”。先后在执行局、立案二庭、速裁庭从事执行、申诉审查、涉诉信访等工作。经过8年多的磨砺,他于今年2月通过员额法官考试,4月被任命为审判员,随后便来到了基层法庭任职。
看似顺风顺水的工作经历,现实却在他刚进执行局时给他浇了一盆冷水。面对被执行人的不配合、申请人的不理解,他的思想出现了波动,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经做了那么多工作,当事人为什么就是不配合不理解,教科书中描绘的法治社会怎么和现实不一样,巨大的办案压力紧紧地围绕着他,痛苦和迷茫也深深折磨着他。痛定思痛之后,他意识到改变是唯一的出路。他开始观察老法官的办案方法,有不明白的就去请教,并慢慢尝试着用这些方法和当事人接触,面对不同的当事人,掌握他们的诉求和心理。慢慢地,工作逐步打开局面。一个个难案的化解,不仅增加了他的办案信心,更重要的是这段办案经历让他找到了自身的职业定位。
在执行局两年半后,胡陈瑞又先后来到立案二庭、速裁庭。面对庞杂的民事法律体系,他开始埋头学习,把民法相关法律和民事诉讼法从头又学习了一遍,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再到整个面,努力学习各种案件的办理程序,掌握案件办理的技巧。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系统学习了民事案件的审理、申诉程序,还参与了部分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初步掌握了涉诉信访案件的办理知识。也是在办理涉诉信访案件中,他发现加强青年法官的群众工作能力尤为重要,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市委政法委组织的“创新政法 和谐宿州”理论征文活动中,他以一篇《成长与蜕变:以加强基层青年法官群众工作能力为主题的基层法院青年法官培养机制研究》论文获得优秀奖。他直言这一切都为之后在基层法庭工作,与群众直接面对面零距离接触打下坚实基础。
“身处基层,我们就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党的政策、国家的法律在人民群众中的落实,,我们有战斗力,党才有影响力、号召力。”胡陈瑞说。
“老百姓一辈子可能只打一次官司,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最直接的就停留在对法官的印象上,他们会认为我们是什么样法律就是什么样,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他们对法律的认识。”他常把自己比作小小的萤火虫,希望用自己的微弱之光照亮法治信仰之路。
在记者采访的当日上午,他调解、开庭,忙个不停。在调解一起宅基地纠纷时,他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用群众语言、群众方法解决群众问题,耐心细致释法明理。多年来,胡陈瑞始终秉承“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一原则,把基层群众放在心上。“就是因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不高,才需要基层法官去做工作,去解释、说明,不管是调解还是判决,都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去表达,法律依据在哪,事实在哪,为什么这样判决,有理有据有事实,让当事人真正明白法律在某一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农村出身的他对群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符离法庭离城区不算太远,但胡陈瑞却经常吃住在法庭,周末还抽出一天时间来加班。“写判决、整理材料都是利用下班时间干,虽然辛苦但却充实,年轻人太需要到基层来锻炼了,只有到了基层才能更好地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才能知道基层工作怎么做。”胡陈瑞对来到基层从未后悔。
“胡法官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对每个案件涉及的法律法规都烂熟于心,庭前准备工作十分精心,庭审工作细致耐心,对待当事人非常关心,其办理的每个案件都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深得辖区内群众的称赞好评。”埇桥区法院人民陪审员、市市场监管局派驻符离镇李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庆松对胡陈瑞赞赏有加。
调入符离法庭以来,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他就承办了623件案件,结案487件,结案率78.17%,月均结案69件,各项案件指标在全院均名列前茅。面对夸奖,他笑说这是自己该做的,只要能把案件办好,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一切都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付雪芹
新闻推荐
坚持项目为王 紧盯园区共建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