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摩托车、汽车 投递员“坐骑”经历“三级跳”

皖北晨刊 2019-08-23 15:44 大字

初见刘义权,第一感觉是满脸沧桑。今年56岁的他是中国邮政集团宿州市支公司寄递事业部纺织路营业部的一名投递员。刘义权1985年元月退伍,同年3月进入宿州市邮电局,从事投递工作已有35个年头。谈到投递工具的发展变化,他形象地称自己亲历了“三级跳”。

“刚开始投递大多数是步行,紧接着骑上了自行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回想起刚参加工作的情形,刘义权说,当时乡村道路都是土路,晴天还好,遇到阴天下雨路难行,就把自行车寄放在居民家,背包步行。如果附近没有居民,就不得不扛着自行车走。特别是冬天,早上5点出发,必须赶在9点前回去,否则道路一旦化冻,自行车很难推出来。

当时投递工作的艰辛还远不止于此。刘义权负责埇桥区西二铺乡10个村的投递工作,服务人口大约4万人,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每天骑自行车行程超过35公里。“伏天骑车,不仅热,时间长了身上还会起疱疹,屁股上都磨出了水泡。”18个春夏秋冬,刘义权风雨无阻,足足骑坏了4辆自行车。

2003年,刘义权花费5600元买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投递工具进入“摩托车模式”。骑摩托车投递不像骑自行车那么累,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那时春秋两季都要准备两套衣服,早上冷、中午热,不准备两套衣服很容易生病。”刘义权说,“夏天工作一会就一身汗,有时热得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冬天寒冷,穿棉袄没多大用,必须穿上皮棉袄、皮棉裤,全副武装才行。”

尽管辛苦,但工作效率提高了,刘义权的投递区域随之扩大,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活。4年间,他又骑坏了两辆摩托车。因为摩托车是自费买的,这也成了刘义权一项不小的支出。到了2007年,市邮政公司开始统一配发摩托车,减少了刘义权在投递工作中的花费,也使和他一样的农村和城郊投递员的投递工具完成了“二级跳”。

2016年9月,农村投递汽车化改革开始试点。2017年3月,这项核心为“私车公助”的改革开始在全市推广。刘义权为了跟上改革的节奏,工作之余学习开车。“因为我年龄大,学习起来比较费劲,而且受工作限制,每天学习的时间也短,所以学了9个月才拿到驾照。”刘义权拿到驾照时很开心,第二天就花6万多块钱买了一台五菱面包车。“从来没敢想有一天会开汽车投递,再不用风吹日晒雨淋了,夏天、冬天都能开空调。单位按每公里给1元钱补贴,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两年开汽车投递,竟然治好了我腰间盘突出的毛病。”刘义权开心地说。

投递工具在硬件上实现了“三级跳”,软件也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发展而突飞猛进。单位在每台“私车公助车”上加装GPS,能精确定位投递员的位置,计算投递里程,同时还推出了新一代寄递平台系统,从收寄到处理再到投递,全环节、全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学习,就淘汰。虽然年龄大了,但这不是学不会的理由。班组十几个人,都是我师傅,经过摸索,我也能熟练运用新技术了。”刘义权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一名一线投递员,我切实体会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太快了,尤其是最近几年,乡村道路建设今非昔比,我们的投递路程也顺畅了。投递工具‘三级跳’的变化天翻地覆,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提出了‘直投到人’的更高要求。我相信未来的投递工作一定会更方便、效率更高、发展更好。”刘义权由衷地感叹。

文/图记者傅子峰实习生陈迎香

新闻推荐

事业有成不忘本 十余年捐资惠乡邻

8月20日,埇桥区禇兰镇宝光寺村村民在宽敞的村民娱乐广场健身休闲。该广场是本村成功人士郑德明出资近20万元修建的,为的是...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