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你我生活 文/本报记者 黄华 图/本报记者 马峰 黄华

皖北晨刊 2019-04-19 16:18 大字

早晨8:00

“阅读阅好”

晨读充实晚年生活

春日的早晨,空气像滤过似的,格外清新。朝阳冉冉升起,千万缕像利箭一样的金光,冲破了晨雾。此时,家住宿城两淮城市广场的李朝德像往常一样,左手拎着那个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小马扎,右手拿着当天的《皖北晨刊》,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小区楼下的小花园。放下马扎,展开报纸,今年已经75岁的李大爷戴着老花镜,坐在潋滟春光下开始了每天的必修晨读。

“唐代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其实啊,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阅读,但原先就职于咱们宿州市立医院肝脏科,医生的工作非常忙,没有过多的时间阅读,退休后每天看书读报就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我的爱好比较广泛,各类报刊书籍都喜欢看。”李大爷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报纸,一边微微抬起头,用老年人特有的眼神,透过眼镜框和额头之间的视线看着记者说道:“要说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每天看看咱们宿州本地的《皖北晨刊》了,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国内外都发生了什么新鲜事,还能丰富自己的阅历,增添生活的乐趣,保证自己的思想不落伍。”

由于长期坚持读报看书,李大爷的思维很清晰,他告诉记者:“清晨,是一个人一天头脑最清醒的时候,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一天之计在于晨’,晨读是接受新鲜知识最好的时间段。”李大爷看着《皖北晨刊》的法治专刊,本来侃侃而谈的他突然画风一变,专注地念起了其中一篇报道,念完以后,又自顾自地感叹起来:“其实,对于老百姓而言,多读报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法律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有一定的维权意识。知法懂法,不仅可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做危害社会伤害他人的行为,同时也可以维护自身权益,这也便是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吧。”

在李大爷看来,晨读是老年人学习文化,与时俱进的最佳方式。虽逾杖国之年,但李大爷的眼神中仍旧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他热情健谈,渴望通过阅读不断了解新事物、拓宽知识面。

采访结束时,李大爷骄傲地对记者说,自己在退休的十几年中坚持阅读,生活充满乐趣,没有像其他退休人员一样,感到生活失去了重心。阅读充实了生活,为平淡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中午11:30

“充电式学习”

干一行爱一行不断拓展专业知识

“下班了,开工!”4月16日中午11点30分,就职于市中医院核算科的会计张向楠刚一结束上午的日常工作,就迫不及待得地打开了电脑,开始了自己每日必修的“充电式”专业知识网络课程的学习。

今年33岁的张向楠已经从事会计工作10年之久,大学毕业后,就有幸成为了市中医院核算科的一名核算员。“刚开始从事工作那两年,总是认为自己满腔工作热情,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一种锻炼,一种提升。工作没几年又面临着结婚,生子,家庭的琐事渐渐多了起来,工作上遇到一些问题也没有过多的精力用心研究,仍按照以前的工作理念解决问题,慢慢就会发现有些力不从心。”张向楠一边吃着早晨从家里带来的午餐便当,一边对记者说:“现在孩子大了,我终于可以腾时间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虽然不能像以前上学念书时那般有充足的时间到学校接受教育,但是随着网络再教育模式的日益普及,我们这种上班族也可以随时随地借助网络时代的优势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网络教育,以自学为主,结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导学员学习,为我们这些在职人群的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于很多像我一样的上班族工作繁忙,要进行继续教育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而网络教育则给教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课程,学习不受限制,学习方式很灵活。观看视频授课光碟和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向指导教师请教学业疑难并进行自主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完课程内容,完成作业,按时参加小组活动,真正达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正如张向楠所说,她积极利用每天中午三个小时午休的时间,合理分配用餐,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段,通过网络教学的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孔祥瑞的成功信条是:“可以没文凭,不能没知识。”对此,张向楠也是相当认同。“以前在一篇报道里看到,孔祥瑞曾说‘作为当代生产工人,不仅要靠汗水来建设国家,更要靠科学技术创造财富。’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80后,我们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还要深谙一个人仅有工作热情还不够,必须要有知识,做知识型员工是我的追求。”张向楠对记者说,“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通过中午这仅有的时间接受一些网络教育,其实也是给了我一把学习的钥匙。这是一把增长知识才干和提高思想素质的钥匙,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为我终身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基础。”

下午04:30

“思维培养”

逻辑能力从娃娃抓起

“小朋友们,下面我们按照图卡上物品的先后顺序,找到对应的颜色,再把色板右边的色块移动到物品的位置,大家要仔细观察哟。”4月17日下午4点30分,在宿城某幼儿园读中班的曹嘉佑放学后,在班主任飞飞老师的带领下,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始了“逻辑狗”思维能力培训的学习。

“我们开展的这套思维能力培训学习课程的对象为3~7岁的孩子,它以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为前提,通过运动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使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的顾老师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日趋发展,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能力培养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文化知识和一些文体才艺的固有形态上。更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有的孩子总是在家长的影子下,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决定,自己从来不拿主意,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逻辑思维训练就会让孩子学会自己拿主意,做选择,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此外,在学习生活中灵活的运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会举一反三不会死脑筋就是逻辑思维强的表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在给曹嘉佑挑选课外兴趣班的时候,我和家里的长辈们也曾犹豫过,是否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他提前接触拼音、数字甚至是汉字等文化知识,或者学习一些音乐、体育方面的才艺上。可是,最终,我们还是一致决定让小朋友在放学后进行一个小时的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曹嘉佑的妈妈李女士告诉记者,“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傍晚07:00

“旗袍文化”

传播国粹陶冶情操

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身着旗袍的女子,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华装绮丽、风姿绰约——这穿着旗袍的中国女性形象,百年来已成为东方女性的经典造型。

4月11日傍晚7点整,夜幕刚刚降临,伴随着一曲《水乡新娘》,今年56岁的范玉兰阿姨身着一身火红的传统旗袍,手执油布伞,带着自信与优雅的微笑款款而来,给人如沐春风之感。每到此时,范阿姨和宿州春光社区旗袍协会的其他成员,便会如约来到社区的训练场地,开始旗袍走秀的练习。

宿州春光社区旗袍协会有别于广场舞全民皆可参与的特点,走的是高端路线,对穿着服饰、队员体态、走秀姿势等均有严格的要求。如何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成了范玉兰成立旗袍模特队后的第一个难题。

“旗袍队刚成立时,队员人数曾达到50多人,而现在坚持下来的不到40人,能留下来的都是对旗袍文化的忠实粉丝。”范阿姨说,不同于其他参与度高的活动,旗袍队的日常训练难度较大,不但要求队员身材窈窕,还需要通过训练将每个走秀动作细节做到位以凸显美态,于是不少队员因自知能力不足而选择了退出。

记者在旗袍队的训练现场看到,尽管有些队员的年龄相差甚大,但训练的强度并没有区别。67岁的陈阿姨与65岁的张阿姨是旗袍队中年龄最大的,但她们在训练中却一点也不敢偷懒,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展现中老年女性的风情与魅力。范玉兰阿姨向记者介绍说,练习旗袍走秀并非易事,每个动作都要做到极致而不能有半点瑕疵,除各种步法需要一定技巧外,双手也要配合才能展示出高雅大气、雍容华贵的气质。“旗袍之美,是秀丽、端庄、温婉。为了让队员们在舞台上演绎出旗袍的优雅之美,我在时装走秀的基础上加入了舞蹈元素,让表演更为丰富与优美。”

因为表现出众,旗袍队很快就出了名。协会经常会收到很多大型公益活动的邀请。“渐渐地,我们从一开始的个人爱好发展成为了一支初具专业走秀技巧的旗袍展示队伍。既然要代表社区参加活动,就更要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不能总是走‘野路子’,关于旗袍走秀的一些高端要求以及对旗袍文化的深入了解,就成为了我们的新课题。”范玉兰会长一边在给队友们纠正走秀的摆位,一边告诉记者,“大概从一年前,我们旗袍协会就相约每天傍晚7点在社区训练场集合走秀排练,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大家伙就聚在室内学习旗袍传统文化,文武兼修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每次旗袍队演出都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精彩的表演总会收获热烈的掌声和艳羡的目光。“我们身着旗袍为咱们宿州的老百姓展示,不仅仅要体现出队员自身的魅力,也是在用一种身体力行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爱好,更是中老年人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追求。”

晚上08:00

“共享智慧”

打造全民阅读新模式

掏出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会员,并缴纳99元押金,然后扫一扫图书背后的二维码,再由工作人员对APP借阅界面和图书进行扫描、消磁,即可完成借阅。还书时,仅需工作人员扫描APP界面即可……

4月13日晚上8点20分左右,记者来到宿州新华书店,相较于平时,晚间的书店人气超高。前来借书、看书的学生和中老年人络绎不绝,书架前、过道里甚至台阶上都是读者。“新华书店银河路店是宿州市首家‘共享书店’。走进‘共享书店’,读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书后条形码,就可以把书带回家免费阅读,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转变。这种共享模式,开启了读者共享共读免费借阅图书的新模式。”书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读者走进书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相关借阅规定,自行借阅书籍,充分利用书店的图书资源。每次可以借阅2本总定价不高于150元的图书,免费借阅时限为10天,只要按期归还,借阅次数不限,押金可随时退还。逾期每天收费1元,按书价封顶。通过“智慧书房”APP借阅的图书可实现全省通借通还。

近年来,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随着共享经济火热,越来越多的事物搭上了共享概念,如今“共享经济”的风潮已吹进了图书行业。记者在书店看到,整个“共享书店”被布置成了一个书的海洋,高低错落的书架,摆满了崭新的绘本和图册,让人爱不释手。书架与阅读区是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有儿童文学、儿童绘本、童话故事、百科全书、电脑技术等等,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很多书都是与新书同步上架的。

“平时为鼓励孩子阅读,会为孩子购买很多图书,这个费用日积月累加起来也是一个很大的开销。‘共享书店’突破书店原有的形式,免费借阅无疑会给这些喜好阅读的人降低较大的成本。”家住宿城北关的赵女士一边在协助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挑选图书,一边告诉记者,“共享图书馆内图书覆盖学前及小学全年段,分为自我成长、多彩世界、共享地球、学科素养四大主题板块。每天晚上孩子写完作业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在家或者是来到图书馆徜徉在图书的海洋中,遇到有学校老师要求阅读的课外书也可以借回家阅读,简直太方便了。”

晚上10:00

“创意传播”

给“快餐文化”加料

4月12日晚10点10分,在宿城经营餐馆的尹小帅面带着微笑送走了当天的最后一桌客人。此时,早已疲惫不堪的他一边吆喝着让店里的员工都早点回家休息,一边自己动手把最后一桌客人用过的餐具洗涮完毕,打扫完包间里的卫生后,熄灯,关上了餐馆的大门,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

深呼一口气后,尹小帅掏出手机,点开了手机上的一款短视频社交软件,用自拍的方式对准镜头,微笑着大声说道:“朋友,只要你真努力了,就无怨无悔了。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你只要自己尽力了,没有错过你经过的每一个机遇,就已经很棒了,即使失败也没关系。人生重在参与,处世在于态度,过程很重要,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陌生人,我们笑起来的样子真的都很美!”说完之后,他松开了手机屏幕下方的录像按键,发送成功。前后不过才20分钟的时间,这条短视频在该软件的社交平台上就超过了1万多的点赞数量,留言也已经超过了700条。

网友“爱上鱼的飞鸟”留言说:“小帅,每次心情差到低谷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想来听你的鼓励,看到你坚强的眼神,就好像有人跟我一起在并肩前行,有你真好!”另一位网友“独臂飞翔”也在视频下评论说:“本来看到是宿州老乡就想随便来你的视频圈里看看,后来发现你居然是一个自己创业的95后小伙,你的执着和对生活乐观的态度真的很赞,为你骄傲!”看到网友们的评论和认同,尹小帅满带倦容的脸上露出了孩子一样开心的笑容。他逐一回复了大家评论后,关上手机,哼着歌大步流星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的尹小帅今年24岁,2015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宿城,开始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创业最初我也经历过一次惨痛的失败,投资的失误,资金的流失加上和女朋友的分手,一度让我的生活陷入了一种病态的困境。终日郁郁寡欢,看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提到自己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尹小帅苦笑着说道,“后来经过几个月的沉淀,加上父母和朋友的陪伴与疏导,我才走出了那段黑色地带,重新选择了经营餐馆,虽然现在的收入也没有很多,但是每天夜晚能和很多没有见过的朋友聊聊心事,也是一种情感宣泄,至少让我明白了只有往前走才有希望看到日出。”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特殊的切身经历,尹小帅深深懂得,人在遇到困境走进低潮的时候,是非常需要正能量的引导。“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渐渐忙碌,所以手机成为了大众休闲娱乐的必需品,因此,近年来手机的短视频软件受到了大众的欢迎。这种新兴的传播软件被很多人称为‘快餐文化’,总是给传播方式本身披上了没有内涵的外衣。”提到近来倍受大众青睐的手机短视频软件,尹小帅说出了他不一样的看法,“然而,和‘快餐文化’比起来,我更觉得它们是一种‘创意传播’。传播方式本无对错,只要传播的人使用正确的打开方式,就能把我们的正能量文化传播给身边的人,甚至是遥远的陌生人。”

记者在尹小帅传播短视频的软件上看到,截至目前,尹小帅所发表的“能量视频”已经共获得3717398的点赞量,粉丝数量也已经飙升至26.8万人次。“通过这样一种传播方式,我帮助了很多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们,也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的真谛,这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人生道路上一种宝贵的心得。希望通过正能量的传播,让大家在被爱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爱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一起为明天加油!”采访最后,尹小帅充满激情地说。

新闻推荐

“光盘行动”在校园 ■文/赵苗苗 图/苏洋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倡导节约意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已成为越来越多宿州市民的共识。近年来,“光盘...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