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土路□丁建设
我的故乡不缺路,不仅有大名鼎鼎的津浦铁路,那是共和国国民经济的一条大动脉。而且有纵贯南北的206国道,那是宿州作为九州通衢的骄傲!更有无数条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的乡间小道,把炊烟袅袅的村庄和千家万户连在了一起。
津浦铁路以其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和无法替代的特殊战略地位,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是那么地不容置疑,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通过电气化改造,其运营能力几乎一飞冲天,不断续写着不老的神话。206国道已不再是马蹄声声、“800里加急”的古驿道,也不是曾经那个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战备路,而是即将改造完成的半封闭、全立交、双向八车道的高等级快速通道。而我要说的还是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乡村道路。
我家门前有条通往尖山的交通要道。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还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不下雨的时候,马车、太平车轧起的尘土厚达20公分,那时候弟弟穿的土裤子一旦该换土了,娘就直接用小盆子端到家里,方便极了!那些住得离土路较远的人家则常常让娘帮她们多留点儿细土。若赶上连阴雨的天气,道路则会泥泞不堪,特别是火石山前的南汪涯一段,地势低洼,汛期到来时常起涝泉,有时候车子一过,就会把整个轮子全陷进去,让你动弹不得。那些骑洋车子的干部们天晴路干的时候,洋车子骑得风驰电掣一般,但一到雨天就只能把洋车子扛在肩上走了,正所谓“晴天我骑你,雨天你骑我”,谁也不欠谁的了。
其实这条路也是夹沟地区南北交通的主干道,老百姓卖公粮,赶集买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条路是必经之路。那时候虽然汽车极其罕见,但大车、马车、还有公社机站的拖拉机几乎每天从这里经过。70年代初的一天,一辆北京吉普从这路过的时候,由于路况不熟,不小心陷在了南汪涯的稀泥里,半个庄子的劳动力都去帮忙推车,但人多车小,大家不是没地方下手就是有劲使不上,且整个车轮子都在泥窝里,怎么也推不出去,还弄得大家满脸稀泥。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从队里牵来两头大老犍,牛盘子后边挂上钢丝绳,两头牛在前边拼命地拉,后边的人用杠子连推加抬,吉普车才冲出泥潭。
路线教育开始后,县委抓的第一件实事就是修路。托共产党的洪福,这条土路在县宣传队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快被改道、取直,铺成了下面一层狗头石,中间一层大石子,上面再覆一层米碴子的砂石公路。这条路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沿路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因为这条路的铺路总指挥是当时的公社领导兼县宣传队队长的芦大汉,因此这条路被乡亲们称为“大汉路”。
2006年的时候,国家开始实施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这条路幸运地赶上了发展的头班车,奇迹般地被改造成了4米宽的水泥路。“公路通,百业兴”,老百姓对乡村公路的改造提升给予了无数的点赞。时年近80岁的老父亲就说,农村里通上水泥路,这可是我们这代人当初做梦也想不到的啊!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却变成了现实,足见国家发展之快,实力之强,老百姓能不为党和政府由衷地点赞吗!
更多让人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头呢!自从党和国家向贫困发起宣战,随着扶贫工作队的进驻,各种惠民政策接连落地,故乡所有的土路、砂石路,均已修成了坦荡如砥的水泥路,不仅实现了道路硬化,而且村庄里还装上了路灯,栽上了四季常青的树木、花卉,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和环境美化的高度统一。春节前夕,宿州农村广泛开展了农村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长期困扰乡村的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和厕所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治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很多外出打工的本地人春节回家时,还差点儿闹出了“认不得自家门,找不到亲爹娘”之类的笑话来。
见到家乡的镇委书记刘洪,其满满的自信溢于言表: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不仅路在变,一切都在变!你若半年不来,恐怕真的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喽!
新闻推荐
3月1日是国家新版营业执照使用第一天。当天上午,埇桥区政务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局窗口发放了该区第一张新版营业执照。据区市...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