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真·非遗传承人制作唢呐一技传承度春秋
本报记者 程兆 文/图
“唢呐,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唢呐,高亢嘹亮,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宿州市埇桥区唢呐演奏和制作有悠久的历史,当地73岁的姬新民是埇桥唢呐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埇桥区的一所民房前有个不大的工作室,里面落满了姬新民多年制作唢呐留下的材料木屑,在这里,人们常看到姬老手持唢呐聚精会神地吹奏,一遍遍地调试音准。
姬新民的一生与唢呐紧紧的系在一起,他几十年如一日匠心制作唢呐。他13岁拜师学艺,后进入专业剧团工作,1979年开始专门从事唢呐笙笛制作。
从一块方木到一把精致的唢呐,要经过车外形、扩内膛、钻孔、打箍、打磨、调音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过程不仅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还要懂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
唢呐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乐器。姬老说:“曾经有位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找上门,想单独定制唢呐。因为这位教授的吹法独一无二,所以我单独买了一台车床,把车刀也改了,终于做出了令他满意的唢呐。我只收了基本的材料费,因为创新超越了制作本身的价值。 ”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奔前头,不争名利,安享晚年,乐在其中。 ”姬新民说。凭着对唢呐技艺的热爱和耐心细致的钻研,姬新民被圈里人称作“唢呐制作王”。迄今,已有几十所音乐院校、歌舞团等使用和收藏了他制作的唢呐。受姬老的影响,他的子女也都从事着与传统曲艺相关的工作。
“人有黄金几百斗,咱为薄艺度春秋”,这是姬新民对自己的人生概括。
新闻推荐
以德立教,当好引路人——记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杰
记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杰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