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埇桥:现代农业挑起脱贫攻坚大梁本报记者余明明

拂晓报 2017-06-01 16:01 大字

摘“穷帽”,拔“穷根”,贵在夯实基础,关键在产业支撑。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埇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寻找***路径,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加速精准脱贫进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产业脱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如今的埇桥,现代农业发展与脱贫攻坚融合日深,夯实了***的“基台”,挑起了精准脱贫的“梁柱”。

全面小康,是不落下一村一户的小康。近年来,埇桥区委、区政府抓脱贫攻坚,谋全面小康,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初步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

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突破,构筑“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带动体系,让贫困群众抓住脱贫致富的“绳索”

今年58岁的陈从芹,家住埇桥区永镇乡关湖村,一家四口多人智力残疾,让陈从芹的家庭生活负担十分沉重。这两年,他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内务工,收入来源稳定。今年乡里的一项新扶贫政策再次为陈从芹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5月17日上午,记者见到陈从芹时,他刚刚从村委会签字回来,黝黑皴瘦的脸上挂着汗珠,裤脚上掺伴着点点泥土。“村里打电话让我去签协议,以后每年还能拿到分红。”陈从芹说的协议是与埇桥区群富甜叶菊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的,他将1万元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入股合作社,建甜叶菊种植大棚,每年分红1600元。“现在在合作社里干活,每个月我还能有两千四五百块钱的收入。”收入和分红十分稳定,陈从芹觉得这两年生活改善十分明显。

今年,像陈从芹这样与群富甜叶菊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每年拿固定分红,关湖村一共60户。

同样位于关湖村的圆梦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也以入股的形式吸引贫困户参与分红,2016年,第一轮20户的分红已经发到了每一户手上。今年,又吸引55户贫困户参加。

把贫困户吸引进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务工,让贫困户参与分红。埇桥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联接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统计数字显示,全区共有专业合作社1381家,其中有202家带动产业扶贫贫困户995家;家庭农场1021家,其中287家带动产业扶贫贫困户365户;龙头企业356家,其中234家带动贫困户410户。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脱贫,埇桥区探索出了“合作社、家庭农场+党员+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温氏集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等多种模式,使得被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300~1500元/年,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日渐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托。

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发力,织密“横向到边”的脱贫攻坚辐射网络,把贫困群众拉进脱贫致富的“阵地”

坐落于杨庄乡苏湖生态示范园内草源牧业是埇桥区一家精准帮扶、带动脱贫的现代农业示范点。除了贫困户资金入股、代养肉牛获取收益,这家企业还积极参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从降低门槛吸纳贫困户就业、高价收购代养肉牛提高贫困户经营收入、降价销售饲料等投入品减少贫困户养殖成本等方面着手,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2016年公司通过秸秆回收、提供就业岗位,低价出售牛犊等,为贫困户增收20余万元。

像杨庄乡苏湖生态示范园和草源牧业这样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强劲的示范园、示范点,在埇桥区呈现星罗棋布的分布态势。现代农业示范点、示范园、核心区是埇桥区“百千万”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建设体系,这些示范点、示范园、核心区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也日渐成为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力量,其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稳定且持久。

目前,埇桥区已初步打造了2个万亩核心区、4条沿路产业带、28个沿路千亩示范园、135个沿路百亩示范点,形成了“两核多翼、多园多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园区的创建,各乡镇理清产业发展思路,规划产业布局,促生了一批种养结合、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典型现代农业产业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农业园区带动精准脱贫的能力。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智能化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在全省推广

近年来,宿州市残疾人事业坚持以全面落实《宿州市促进残疾人家庭增收实施办法》为主线,以***、精准脱贫为目标,按照“全省争先、皖北一流”的发展思路,在残疾人救助、托养服务、文体活动等方面成...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