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方试验田几多“绿色计”——全省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现场会见闻

拂晓报 2017-04-28 22:41 大字

4月24日下午,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的试验田,迎来许多慕名前来的客人,他们是来参加在埇桥区召开的全省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现场会的16个地市土肥部门负责人、专家及企业代表。此行,参会者们的共同目的是观摩学习埇桥区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创新做法和技术路线。

14时许,100多名参会者集中乘车赶到,试验田“闻声而起”,一身分化两角,既当“演员”又是“舞台”。既然是来观摩学习,就要拿出看家本领。试验田接下来要“使出浑身解数”,一露“芳华”。

“这是肥料利用率实验,实验目的是找出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及土壤结构产生的不同影响。”参会人员一步入试验田,现场的讲解员便开宗明义。记者在展板上看到,名为山农17的小麦品种,共进行了10种肥料处理方式实验,试验田被划分为等长等宽的规格,每一小块又承担着不同的实验任务。讲解员说得头头是道,观摩者听得津津有味。

随着空间的推移,参会者们步入了机械施肥展区。首先登场的“演员”个头虽小,但效率极高。由宿州本地企业生产的小型无人机,在遥控设备的操控下,缓缓升到麦田上空驻定,然后分秒没有耽误,打一个“激灵”,“吱零零”一路向前,配置好的小麦叶面肥从机身喷嘴雾状分撒而出,一畦三四米宽“嗷嗷待哺”的小麦便“饮”到了“琼浆玉露”。忽然,无人机尾部一抖,杀了个“回马枪”,掉头再飞,又是一畦。

“无人机施肥效率极高,是新时期先进施肥机械的代表,也是当前和今后推广的趋势。”埇桥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一边引导着参会人员,一边向记者介绍无人机施肥作业的优势。同在现场的无人机生产企业技术代表也表示,采用无人机施肥不仅效率高,而且肥料利用率高,节省成本。

看过了无人机的表演,参会者们又来到水肥同播展区。无人机飞在天上,可谓“居高临下”;水肥同播设备铺在地面上,则可谓“坐井观天”。此“坐井观天”绝非彼“坐井观天”。铺在地面上的水肥同播设备的另一端连接的是物联网,可以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土壤湿度等实时观测数据,自动化开启喷肥喷灌作业,省时省力、高效精准。

“这些实验和技术设备都是埇桥区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方面的有益探索。”埇桥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埇桥区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施肥新技术、秸秆还田、有机肥代替化肥等手段,积极引领种植业施肥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2016年全区折纯后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210吨。

一个多小时,讲解结束了,无人机收翼了,技术路线也展示完毕了。专家们接下来还要走进会议室,一起探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相关事宜。记者却意犹未尽,一处新发现再次刷新了早前的认知。

在试验田里,记者看到许多“黄牌”——对,就像足球赛事警告判罚时,裁判用的“黄牌”。远处看去,每一张“黄牌”大约有30㎝×30㎝的规格,以相同的横距纵距均匀固定插在麦田里。“这是小麦虫害防治新的物理植保方式。”据埇桥区农委专家介绍,“黄牌”实质是“黏虫盘”,如同夏天家庭用来黏捕苍蝇的胶纸。“这是一种辅助植保方式,作用是能够有效减轻农药使用量,助益小麦绿色增产。”   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宿州市、区政协联动普法宣传进乡村

本报讯为进一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3月24日,宿州市政协、埇桥区政协携手走进朱仙庄镇三铺村,联动开展了“普法宣传进乡村”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农民群众身边。市政协党组成员、秘书...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