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容整洁心舒畅

安徽日报 2017-01-13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何雪峰本报通讯员 郑杰

“出门都是水泥路,路边就是小花园,园里都是好风景。 ”日前,在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城孜村村口的林阴路上,村民李凡杰老汉边逛边哼着自创的打油诗。他一见记者就高兴地说:“俺村的变化,够你写一大篇! ”

李老汉家门前南环路的两边,住着多位村民。 年改造整治前,这条路是不足4米宽的砂石路,一到雨天泥泞不堪,车辆都难以通行。路南有一条排水沟,村民在沟边搭建猪圈、羊圈、旱厕,各种粪便直接排进沟里,使这条沟变成了臭水沟、“死沟”。附近村民回忆说,过去夏天无论多闷热,家里的窗户都要封得死死的。

年6月,当地政府调集了大型挖掘机日夜施工,不到两个月,一条宽6米的水泥路就呈现在村民门前。经过3个多月的集中整治,共拆除旱厕、圈舍、柴垛近处。如今,这条路两旁绿树成阴、花草丛生,每米安装一个太阳能路灯,每米设置2个垃圾桶,3名专职保洁员来回打扫,垃圾日产日清。

南环路西头原来是一片低洼地,一年前还有不少又臭又脏的旱厕。最近,当地政府投资多万元建起一个水冲厕所,厕所的顶上还建了一个小花园。记者绕到厕所后面,发现配套的沼气池能够发电,免费供应给近百户村民烧饭、照明。

得知记者来采访,村民刘凤兰指着不远处的两层小楼说:“那个门口画有梅花的楼房就是俺家,怎么样,不比城里的别墅差吧?走,上俺家坐坐。 ”在她家里,记者看到液晶电视、电冰箱、真皮沙发等电器和高档家具。 “现在俺们生活比蜜还甜。俺孙子今年春节结婚,俺就等着抱重孙了。 ”刘凤兰说。

城孜村村民告诉记者,村居环境改变后,文明程度也提高了一大截。环境变好了,生活舒畅了,村民们也自觉爱护村里干净整洁的环境。

新闻推荐

上,83名新录取困难大学生每人获得3000元助学金和一个精美行李箱。

8月日,在宿州市埇桥区第届“金秋助学”仪式上,名新录取困难大学生每人获得元助学金和一个精美行李箱。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村容整洁心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