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这一战让他赢得了皇位

合肥晚报 2018-02-01 02:26 大字

[摘要]决定性的灵璧之战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

○明成祖朱棣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码头

在明朝的诸多皇帝当中,明成祖朱棣可以说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了,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巨大贡献,例如,就是在他手上疏浚了京杭大运河,使得南北往来畅通无阻。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明成祖赢得皇位的关键性战役,是在安徽省境内进行的。

发动“靖难之役”

洪武三十二年,年逾七旬的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却把如何处置一群彪悍难御且其中不乏觊觎皇位的亲王的政治难题留给了皇太孙朱允炆。这位皇太孙似乎有点生不逢时,本来应该由他父亲皇太子朱标解决的政治难题,但他在六年前就过早地离开人世。年仅21岁的朱允炆隔代继承了祖父的皇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史称其为建文帝。

建文帝自幼生长深宫之中,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秉性仁柔,谈不上有什么政治才干。面对这一群虎视鹰瞵的叔王,建文帝如芒在背,不寒而栗。特别是封藩北平(今北京市)的四叔、燕王朱棣年龄最长,且长期统兵作战,尤为建文君臣所惧。于是他采用大臣提出的“剪燕手足”之策,先废除燕王同母弟周王等五位藩王,同时在北平周围部署兵力监视燕王。他的这些行动自然引起了燕王朱棣的关注。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6月,正当建文帝密敕逮捕燕王时,燕王则抢先调遣护卫军攻夺北平各个城门,控制了藩地。图谋皇位已久的燕王捕捉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随即援引《皇明祖训》的规定,以“清君侧”、诛除建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等人为名起兵叛乱。叛军不用建文年号,仍称是年为洪武三十三年。因为燕王自称“靖难”即为平定朝廷祸难而起兵,史称此事为“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初期,朝廷与叛军各有胜负。战争持续了三年,叛军所占之地旋得旋失,进展不大。建文三年底,燕王大举南下,攻城略地,于建文四年3月绕过徐州重镇,直下宿州,在淮北大地上与朝廷军队摆开了战场。

决定性的灵璧之战

燕王孤军南下,与朝廷军队作战以速战速决为宜。在睢宁(今属江苏)与灵璧一带的几次交战中,燕王军队遇到朝廷劲旅何福、平安等军队。朝廷方面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派重臣徐辉祖率领援军并押解粮草赶来,以增强何福、平安等军队的实力。4月22日,两军会战于齐眉山(今灵璧西南约8公里)。自中午鏖战到傍晚,胜负大致相当。此时对燕王来说,形势相当严峻。一是近期战事接连失利,军心不稳的苗头已经出现;二是4月底的淮北大地已进入炎夏,阴雨连绵,天气湿热,军中疾病流行;三是麦收尚未开始,难以及时保证粮草供应;四是后方大本营北平还受到朝廷在辽东军队的威胁。这一切都让他忧心忡忡。燕王一面安慰将士,激励他们必胜的信心,一面做好继续整军前进的准备。

齐眉山之战后,朝廷军队本来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未能抓住时机大举反攻。有些大臣错误地认为叛军将要北撤危机已经过去;京师也不可没有良将守备,建议将徐辉祖调回。徐辉祖是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子,也是燕王的内兄。尽管他坚定地站在朝廷方面,建文帝仍因他与燕王的姻亲关系而不十分放心,仅凭燕王军队即将北撤的传闻和几个书生的迂见就把他调回京师。

徐辉祖一撤,何福一军陷于孤立。因粮饷不继,何福下令军队移往灵璧就食。朝廷得知何福军队的困境后,连忙派军押运大批粮食北援。4月28日,燕王派一万多名壮士阻击运粮军,亲自率军从齐眉山一带的大本营出发以迎击敌军。另外,燕王命令骁勇善战的次子朱高煦率领一队人马埋伏在运粮军必经之路附近的密林间,叮嘱他在两军激战到疲劳时分再出击敌军。燕王以骑兵为两翼,将朝廷军队切断为二,平安与手下人顿时乱了阵脚。这时,何福从灵璧率军冲出,与平安合兵一处夹击叛军。叛军抵挡不住,只得退却,被杀数千人。在这场战斗中,朝廷军队被杀万余人,丧失战马三千多匹,粮饷尽被燕王军队夺去。何福与平安收拾余部逃入灵璧城内,闭关固守。

起初,何福凭借灵璧城池的深沟高垒与燕王军队对峙,打算将大批粮饷运到城中,作持久对抗之计。现在,朝廷增援的粮饷被燕王军队夺走,对原本就严重缺粮的城中军民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军心已经开始涣散。面对严酷的军情,何福不得不下令,明天拂晓时分,将士们听到三声炮响后,全力以赴突围出城南下淮河。

4月29日,燕王率燕王军队围攻灵璧,命令朱高煦带着数千勇士在前面冲杀,其余将士蚁蚶而上。叛军连放三声炮,意在威慑朝廷军队,命令将士开始攻城。朝廷军队听到炮声后,误认为是自己军队的突围信号,便打开城门往外涌出。城门比较狭窄,突围的士兵挤成一团;城中纷纷扰扰失去了有效的统一指挥。城上的朝廷军队因看到从城门口难以外出,便纷纷将石块等物投下,很快就把城壕填平。他们想缒城而下,从这里突围,没想到反而为叛军攻城创造了条件。燕王军队四面围击,朝廷军队突围难以奏效,很快便溃不成军。灵璧陷落了。何福在战乱中单骑落荒而逃,平安等一批将领及督战的朝廷官员近二百人都成了燕王军队的俘虏。燕王军队不仅击败了朝廷这一支劲旅,而且夺得战马两万多匹,有力地补充了自身的需要。很明显,灵璧之战是燕王军队这次南下的最大胜利,成为燕王“靖难之役”中扭转战局的关键。

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

灵璧之战后,朝廷精锐之师丧失殆尽,很难再对燕王军队实施有力的反击。燕王乘胜前进,势如破竹,很快渡过淮河,横扫江淮大地,直扑京师。6月13日,在朝中投降派的配合下,燕王率军攻入京城。入城之际,宫中突然起火,霎时烈焰腾空。但奇怪的是,建文帝从此失踪了。成为数百年来疑莫能明的一桩历史悬案。燕王朱棣入城后,大索“奸党”,对齐泰、黄子澄等人及其亲族门人的野蛮株连屠杀。在血雨腥风中,他如愿以偿地登上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

“靖难之役”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皇朝中绝无仅有的一次藩王以叛乱成功夺取皇位的事件。双方胜负原因,史家自有评说。但灵璧之战是燕王夺取皇位的关键性战役则是史学界的共识。虽然说明成祖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但他登基后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巨大贡献,疏浚京杭大运河便是其中显著的一例。

元朝时期,朝廷将京杭大运河大体上南北取直,但未实现全线通航,南粮北运,以海运居多。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决口南灌,大运河几乎全线停航。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后,为解决北京的粮食供应问题,他早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便下令疏浚京杭大运河的山东等地的河段。历时四年完工。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后,南北漕运远比海运安全有保障。明清两代统治局面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京杭大运河漕运来维持的。

□粟雯世 筱铖

新闻推荐

让扶贫阳光温暖每个贫困孩子 灵璧县探索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综述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民生工程工作,促进扶贫帮困助学活动的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去年以来,灵璧县积极探索教育扶贫五大机制,确保资助资金不落一分,资助政策不落一...

灵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