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高考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是逍遥津公园。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是通过我父亲的来信才知道的。这个时候大约已经是1977年的11月初了。那时我已下放灵璧县邱庙公社白庙大队小徐家生产队2年。父亲在信中告诉我,国家决定废除“文革”期间实行的“从工农兵中间推荐选拔上大学”的制度,恢复面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上大学的制度。在信中,父亲建议我回宿州家中复习,参加高考。得知这个消息,我心情自然非常高兴,但是当时我在生产队担任会计,11月份正是起红芋分红芋的时节,作为会计,我要为每块地起获的红芋估出大致的斤数,再根据社员的工分和家庭人数,计算出每家应该分配的斤数。为了不影响生产队的分配,我在老队长“麻爷”的同意下,确定了人头工分分配的比例,确定了一个时间段掐齐了工分账,把各家的工分连夜计算出来,又手把手教会一位回乡知青如何按比例计算分配的方法,才安心地请假回家复习。1977年的高考是安排在12月进行的,我的复习连头带尾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
1969年初,我小学四年级就随父母“干部下放劳动”到了灵璧县尹集公社杜安大队。在那里一直读到初中二年级,都是在村级学校上的学,没有学过化学物理和英语。初二下半学期才来到当年的宿县地区实验中学学习。进了城,学校又在“学工学农学军”,正常的教学时间难以保证,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好在受父亲的影响,我平时喜欢读书看报,积累了一些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数学也还说得过去。所以高考报名考试,只能选择文科。
我是在灵璧县灵璧中学参加高考的,考的是文科试卷,共有4张卷子:一是政治,二是史地;三是语文,四是数学。那时正是隆冬时节,寒风料峭,但是进入考场,身临其境,只知道埋头答题做卷,丝毫感不到寒冷。以今天的眼光和水平来看当年的试卷内容,客观地说,确实简单,水平不高。但是把它放在十年动乱,文教事业严重受挫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又确实能够检验出当年大部分青年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记得当年的政治试卷有一题考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许多考生为回忆内容而小声哼唱同名的歌曲。政治记得我一共写了8张纸,成绩应当不错。史地卷子考了长江的长度,流经哪几个省市自治区;地球的周长是多少公里等,记得这题我不会,随手写下了毛主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也不知阅卷老师是否同情给个半分一分的。地理还有一题,考的是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哪里。我临考前几天看报纸,碰巧看过有关澳大利亚的消息,记住了这个袋鼠之国的首都堪培拉,拾了2分。语文试卷有解释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句的意思。还有分析一篇文章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的内容,作文是重头戏,出了2题,选作1题。我选了后者《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写的是篇议论文。用新闻的眼光看,其实就是一篇评论员文章。四张卷子都是百分制。也许再次印证了“天道酬勤”的古语,平常的好学与积累加上刻苦的复习,这次考试,我考了307分。1977年第一次恢复高考,宿县地区共有7个考300分以上者,6人都是“老三届”,只有我不是的。当年选择学校是在考试前填写的,我第一志愿填写的就是安徽大学中文系,后来,荣幸地被其录取,我的学号至今记忆犹新:677079,这都是后话按下不表了。
新闻推荐
5月25日,宿州市收到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的第27批环境信访件,共10件,涉及环境问题17个。其中,水环境方面4个、大气环境方面5个、噪声问题1个、油烟问题1个、垃圾环境方面2个、其他方面4个。涉...
灵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