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传人 回归技艺与天竞时 飞机“裁缝师” 工作34年无差错
马飞正在舞台后操作皮影。
王江浩从事飞机检修30多年无差错。
练习唱腔、拿起刻刀,40多岁时还是放不下魂牵梦萦的皮影戏,安徽马派皮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飞选择在困顿中复兴家传皮影,回归技艺,与天竞时;给飞机“换装”、“打补丁”,53岁的王江浩是飞机“裁缝师”,工作34年无差错,在他眼里,“工匠精神”就是慢工出细活,不要急于求成。
“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江淮晨报联合完美(中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开展“追求完美 惟有匠心”活动,寻找百姓身边的“工匠”,谨以此向每一位有匠心的劳动者致敬。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位“工匠精神”的代言人。
做手艺就是在与老天所给的时间竞争和赛跑,这是马飞一贯的想法。“演皮影图的是什么?还能演到什么程度?”对于这些问题,年过半百的安徽马派皮影艺术非遗传承人马飞经常会思索。 马飞出生在宿州灵璧皮影艺人家庭,鼎盛时期,家里一共有4副皮影挑子,由父亲和叔伯们组成四个皮影戏班,常年在外,演遍了皖北平原上黄淮两岸的城镇与村庄。一直以来,演皮影不仅能够丰衣足食,而且是其家族的荣耀。随着电影电视渐渐流行,乡村人口的流失,皮影很快没有了从前的观众,一度停演尘封。
2010年左右,因为偶然的机会,马飞在北京见识了国内众多知名皮影流派的演出。这次观摩让他暗暗吃惊,也让他知道了自己父辈的水平,悟到了自家皮影的好处。“原来我们马家的皮影并不落后于这些名家名派。”长辈们的技艺开始在他脑海复活。2011年,马飞随爱人迁居合肥,决定再走皮影复兴之路,这时他已经40多岁了。
来到合肥的前四年时间里,马飞几乎断了一切经济来源。靠爱人打工换来的补贴,他全身心投入到皮影的创作世界。演出和唱腔虽然儿时就有基础,但是久已不练难免生疏,所以他每天都在租住的南淝河边的屋子里重温鼓点和唱词。
练习唱腔的同时,他也没放下刻刀,硬是从头学起,一点点刻出了数百件皮影作品。之前家族里都有分工,有人管演有人管刻。他从小学的是演和唱,雕刻皮影并没学。现在他刻的皮影也早已得到了长辈的认可。两年前他四伯父临终前,特意带着肯定的口吻对他说,“马家的皮影算是被你扛起来了,我也已经死而无憾。”
工匠精神之责任——慢工出细活 34年无差错
东航安徽分公司飞机部综合修理车间有一位心灵手巧的“裁缝师”用双手给飞机的内外结构“换装”、“打补丁”,工作34年零差错,是保证每一架飞机在蓝天上翱翔的幕后英雄之一,他就是飞机结构修理工王江浩。
王江浩说,相比人的衣服只在单一环境下穿着,飞机的“衣服”要求要严格多了,不仅在地面常规条件下有良好表现,在天上飞的时候还需要耐得住温度变化、压力变化和速度变化所带来的考验。“这里面的技术活儿比裁缝师傅多多了。”王江浩说飞机结构的零件不仅标准高,而且在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一体成型,没有二次修改和补救的余地,零件一旦出现偏差,纠偏余地很小,往往只能报废。飞机的“衣服”除了精确,还要结实,才能应对万米高空上的极端条件。
今年53岁的王江浩,做金工已经有三十多年。1982年,王江浩刚从部队退伍后,就来到合肥骆岗机场做一名机务工作人员。他从一个个螺钉干起,从基本的零件名称学起,装配、磨合、调试,不分工种,什么都干,为东航每一架飞机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慢工出细活,只有追求完美,才能保证安全。”王江浩说道。在王江浩的眼中,他们的工作很多都是在狭窄恶劣的环境下进行,虽然辛苦,却是飞机安全起飞的幕后英雄。在这期间,他被评为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优秀党员,还曾多次被评为行业“技术标兵”、“修理能手”、“最佳员工”、“优秀党员”、“优秀班组长”等光荣称号。参加工作34年来,王江浩从来没有出现差错。善于动脑、刻苦钻研的他,还练就了一手钣金工修理的绝活,并且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解决别人无法完成的问题。
技能提升的背后,是王江浩“慢慢干,慢慢学”的工匠精神,在王江浩眼里“工匠精神”就是慢工出细活,不要急于求成。“铆钉一两,责任千斤。”王江浩说道。
晨报记者 张琳琳 统筹
张琳琳 周坤 杜华柱/文 周坤 高博/摄
新闻推荐
领导干部垂范,打造扶贫样板灵璧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
灵璧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
灵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