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碧水系乡愁——新汴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创建纪实
近日,水利部公布了第十六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宿州新汴河水利风景区榜上有名,正式荣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至此,宿州这座运河名城,又增添一项“国”字号桂冠,进入“幸福宿州”建设的历史新征程。
新汴河风景区是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大型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位于宿州城区北部,以新汴河治理工程为依托,以水文化展示、水生态科普为主题,是集防洪蓄水、生态科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广场集会、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景区。整个景区创意精巧,布局严谨,个性鲜明,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及浓郁的人文生活气息。
“水”从何处来
悠悠汴水,在浅吟低唱间早已回荡千年。公元605年,隋文帝死,次子杨广登基为帝,改元大业。三月,“发动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壬寅”(中秋节)“上御龙舟巡幸江都”,史载的“通济渠”即为后来的汴河。隋炀帝乘龙舟去江都游幸,就是从西段的谷水出发,而后经洛水、黄河,进入通济渠东段,直达江都。入唐以后,太宗皇帝改仅使用了13年名称的通济渠为广济渠,后嫌仍留有旧朝痕迹,遂又将洛阳城以东,循用汉魏汴河故道的东段正式易名为汴河,后世又称为唐宋汴河。汴河通航、形成集墟,是为埇桥。而后200年后,出于“镇汴”需要,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增置宿州。 后来,宋金战乱、漕运中断,再加上泥沙淤塞,汴河日渐湮废。1966年11月,原宿县专区9县23.8万治河大军,出于“治淮”需要,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平行开挖出新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新汴河。它起自宿州西北的戚岭子,经灵璧、泗县、江苏省泗洪县,于洪泽湖西缘注入溧河洼。它截引濉河上游来水面积2626平方公里,沱河及新北沱河上游来水3936平方公里,合计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自成水系,直接向东注入洪泽湖,为淮北涡东地区增加一条排水入湖的河道。
汴流古韵、世纪芳华,宿州因汴河而生、因新汴河而盛。如何打造这条融汇了千年文化的历史名河,逐渐成为重大而又严肃的战略课题,摆在当代建设者面前。
“景区”怎么建
2013年,宿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以新汴河城区段治理为契机,以建设大型滨水公园、打造皖北地区亲水宜居城市为目标,利用“淮水北调”以及新汴河水利工程的重建、维修、提升等项目,建设新汴河水利风景区。
规划高起点,促进景区文化提档次。在新汴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之初,就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为引领,以彰显千年宿州历史文化为目标,编制了《新汴河水利风景区规划》。规划深入挖掘宿州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一点两线”结构布局,突出本土性,将宿州历史民俗文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在地域空间上融合渗透,突出景区的个性和吸引力。“两线”为北岸历史线和南岸民俗线,北岸通过十三个节点广场,展现发生在宿州境内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依次是大泽惊雷、垓下之战、符离鏖兵、抗日烽火和淮海硝烟;南岸十二个广场,通过古汴遗韵、人杰地灵、艺苑民风三大板块,深度再现宿州古朴庄重、源远流长的人文和民俗文化。通过这些雕塑、浮雕、景墙、廊架等形式,生动反映了一个个发生在宿州大地的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集中展现宿州“四县一区”的特色文化,打造了浓缩版宿州历史文化教科书。
筹资多途径,推动景区建设大力度。为完善景区资金筹措渠道,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利用市场机制,组建了宿州汴河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为景区搭建投融资平台,引进安徽鑫海旅游公司,开设陆上、水上游览观光项目,三年来共融资2.5亿元,有效保证了建设资金。为确保新汴河水利风景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市政府成立宿州城区新汴河景观工程建设指挥部,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市长为副指挥长,由市委组织部从市、区相关单位抽调、选拔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景区工程建设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周一碰头、一天一督查”的工作制度。其中,一月一次的调度会由书记市长组织召开,市直各相关单位参加,协调解决工程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责任到具体单位,限期完成,并形成会议纪要,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负责监督落实,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管理重模式,引领景区服务上台阶。为确保景区管理有章可循,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汴河景区管理的通告》,在此基础上,景区相应出台了《新汴河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汇编》《新汴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制度汇编》等制度材料,严格执行。在具体管理上,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新汴河宿州市城区段管理办公室,编制5名,负责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全面工作;成立了新汴河景区执法分局,编制15名,负责景区内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集中了市直十三个部门的行政执法权,通过授权执法的形式开展工作;成立了新汴河景区管理大队,编制10名,现有正式民警6名,辅警30名,负责景区的治安工作;由市财政每年拿出1400万元,公开招标了五家物业公司,负责景区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和市政维修。四单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景区管理工作。
“功能”如何显
生态先行。“滨水性”指导工程建设。在新汴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保护为先,因地制宜”的理念,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将水利工程建设与水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科普基地结合起来,坚持“过流能力不减少,5年一遇除涝水位和20年一遇防洪水位不改变,百年一遇堤防高程及航运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淮水北调”以及新汴河水利工程的重建、维修、提升等,保证景区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宿州新汴河水利风景区,拥有独具滨河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同时,景区还注重营造生态驳岸、湿地滩涂、林地草坡,建立河道沿岸生态保护带,优化生态功能;利用水上栈道、生态岛、湿地泡、亲水平台、游船码头、休闲游船等彰显水主题特色。目前,景区栽植各类乔灌木150多万株;完成1200亩地被及水生植物栽植工程,绿化面积达467公顷,林草覆盖率96%,成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家园。
立足民生。“功能牌”拓展景区服务。“不断拓展景区服务功能,让百姓成为景区发展最大的受益人。”是建设新汴河水利风景区的工作总基调。景区规划中的“一点”即新汴河水利展览馆,该馆综合了收藏、展陈、科普、宣传、教育、研究、交流和休闲等功能,通过采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演绎和多媒体特效应用等演示模式,向广大市民生动展现宿州尤其是新汴河的水利历史和文化,宣传“汴河精神”,普及水利知识。同时,在景区内制作安装了大中型水利科普展示牌30块,乔木、地被、水生植物简介牌500余块,在景区主入口拂晓大道北岸制作安装大型景区标识牌一块,沿各主要入口处制作了7块景点导览牌;制作了10块展板,包含了景区简介、景区规划、新汴河水系和新汴河水工程等内容,全面翔实地向广大市民介绍普及了景区概况、野生动植物和生态水利等知识。景区现已完成栈桥、步道、自行车道、防汛道路、给排水、强弱电管线、照明、监控、绿道标识、垃圾箱和座椅安装等工程;建成1个演艺广场、7个文化主题广场、13个文化节点广场、3个儿童乐园、6处健身广场、10处公共厕所,提升了服务设施水平,增强了为民服务能力。
“水”往何处去
多措并举,建设城市会客厅。在近期召开的新汴河景观工程调度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工程进度,把景区建设成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码头、航运片区地被、远航水利展览馆、游客服务中心等十多项工程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增加休憩场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内部交通;适度开发旅游产品,如水上游乐设施、儿童乐园项目等;提升服务设施水平,建设商业步行街、印象宿州商业区、小黄沟风情街等项目;谋划生态旅游,建设农业观光区和郊野公园区。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景区风貌,编好“宿州汴河文化丛书”。同时,初步计划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宿州八景、孝贤文化等有代表性的宿州本土文化内容融入到景区文化线中,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接待服务能力,把新汴河水利风景区打造成城市会客厅。
巧借外力,打造淮海后花园。目前,宿州市积极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拟在宿州城区、灵璧、泗县城区建设旅游码头,串联宿州城区的两河四岸,灵璧县的奇石公园和钟馗文化街,泗县的石龙湖等旅游区(点),实现水上游与陆上游的结合。宿州城区将以新汴河水利风景区为基点,对接符离生态旅游大道,通过与徐州市、淮北市、江苏泗洪县(洪泽湖)等沿路、沿线城市合作,开展跨区域水上旅游和陆上旅游项目。同时,全力保护沿线大运河通济渠遗址,配合古运河文化遗产申报及地下文物发掘工作。在做好文物保护前提下,把新汴河水利风景区建成淮海核心城市群的后花园。
近年来,宿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留得住绿水,记得住乡愁”作为建设“幸福宿州”战略布局的指导思想,把建设好、管理好新汴河风景区作为全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标杆样板。景区按照发展旅游产业、提升城市形象的总体部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把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加大景区项目建设力度,倾力打造“平安景区”、“智慧景区”、“品牌景区”。现在,景区以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为契机、以争创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目标,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等旅游要素建设,规范和加强景区管理质量水平,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范围,为宿州跨越发展注入“绿色力量”。 组稿:董飞 策划:张化云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听了这土生土长的泗州戏真兴奋啊,既过了戏瘾,又懂得了贫困不能‘等、靠、要\’,回去我就到村里宣传去。”观众谷桢高兴地告诉记者。9月29日,灵璧县在灵璧新一中报告厅首演扶贫题材泗州戏《白...
灵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