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靠勤劳 不能“等靠要”
■ 本报记者胡明兵
俗话说,“要想人救,必先自救”,近一段时间以来,本报记者多次接到灵璧县一村民的电话,诉说自己的贫困和对现状的无力。在了解了他的贫困情况后,记者也隐约感觉到一些不妥——他并没有付出什么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现状,光一味指望着政府给他兜底。
这位村民说,他是灵璧县夏楼镇农民,从小患过小儿麻痹症,腿有残疾,没有什么劳动能力,今年快60岁了,妻子今年40多岁,精神有点问题。有两个孩子,大孩是男孩,说话不清楚,智力也有缺陷,二孩是女孩,5岁。
之前,他在村里开个小商店,勉强可以维持生计,可现在村民大多出去打工,没什么人在家,加之商店也多,生意不是很好,已很难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大孩子下学期要上初中了,花费会更大。可镇、村只给了他家两个低保名额,每月才200多元,根本不够生活。他多次找镇村领导,可领导说能有两个低保名额已经不错了。难道政府就这么看着他一家没有活路吗?
类似电话,他多次给记者打过,有时在半夜,有时在中午,总之,就是叙述他的困境和无能为力,但记者从他的叙述里没听出任何自救、任何勤劳致富的内容。
对此,夏楼镇刘镇长告诉记者,对于此户情况,他也知道一些。此人并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家中还有一些承包地,但此人“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地方政府就该为他家生活兜底。如果真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政府是该兜底,保障他的基本生活,问题在于此人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不去努力改变自己状况,光指望着政府就不对了。由于当地贫困人口比较多,低保没那么多名额,镇村给他安排的低保名额,已实属不易。此人曾来找过他,他也告诉过此人,脱贫致富不能仅靠政府的低保,自己也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家糊口,但收效甚微。下一步,镇政府打算结合脱贫攻坚战,安排一些合适的项目给此人,比如养点猪、羊之类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愿此人能抛弃“等靠要”思想,勤劳致富,早日甩掉贫穷的帽子。
勤俭持家、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贫困,在接受政府和社会帮助的同时,贫困者自身也应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坚决抛弃“等靠要”思想,这样才能尽快过上好日子。毕竟,没有谁的幸福生活是等来的、要来的。
新闻推荐
灵璧县韦集镇村民将秸秆作为栽培基料种植蘑菇。(资料图片)本报记者程兆摄
灵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