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老兵病房相识,上演识英雄重英雄故事 当兵,不怕牺牲;回村,当好农民!
□本报记者王红军
71岁的菏泽转业军人翟连文,89岁的滨州老兵孙玉斌,他们本来没有什么“交集”,但两年前在省荣军医院病房里相识后,上演了一段识英雄、重英雄的感人故事。
国庆前夕,翟连文通过大众日报热线打来电话:“我向你们推荐孙玉斌!老孙这个人,值得赞赏、值得歌颂!”
翟连文1968年参军,在部队上受伤双腿伤残,转业后在火车上当司炉工。他最骄傲的,就是从业以来没有出过一次事故。“我没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过一丁点儿的生命财产损失!”他说。
翟连文说:“我是‘和平年代’的兵,但老孙与敌人面对面拼过刺刀,多次负伤,多次立功,但他始终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就是这样的觉悟,让我特别感动!”
国庆节前夕,在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钟楼孙村,记者见到了孙玉斌。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我当了9年兵,打了6年仗,又种了一辈子地。”
1947年,年仅17岁的孙玉斌参军入伍,在滨县独立营当了一名战士。由于年龄小、个子矮,一开始他被安排抬担架,他说:“我参军就一个要求,去前线打仗!不抬担架!”这句话现在说起来平淡,回顾经历却惊心动魄。
“右手掌心是被刺刀刺穿的,右手手臂的4个疤痕、右大腿3个伤疤,是被手榴弹炸的。”他细数着自己身上的伤疤。
第一次受伤,是1947年9月28日。“就在战争结束前15分钟,一颗手榴弹在我们三个人身边爆炸,那两位同志牺牲了,我的半边身子被打烂了……”昏迷中,他被担架队从砀山县抬到了莘县。“当时,没有麻醉药,就用蒙药,从右手、右腿上取出了很多弹片。
那次“挂彩”的后遗症,是右臂残疾,到现在,右手手指还伸不直。但伤好后,他又回到部队,接连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接着就是守卫上海。
他的小腿上,还有一处贯通伤,是在抗美援朝战场留下的。“1951年,在‘三八线’附近,美军16架飞机不停地扫射,我趴在山坡的石头下,小腿被打穿了,但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他说。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孙玉斌先后荣立两次三等功、一次四等功。1950年,孙玉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3年,他又被部队推荐进入27军军校学习。孙玉斌说:“入伍时,我还是一个文盲。从军校毕业后,部队看到我的进步,打算把我留下来提干。”
但是,就在毕业后不久,孙玉斌接到了复员通知。“当时上级要求,1948年前入伍的、没提干的士兵全部复员,支援农村合作社建设。”就这样,他默默地回到了滨州农村老家。他说:“当兵,就要不怕牺牲;回村,也要当好农民,干好农活。”
解甲归田后,老孙承受了很多考验。由于右手、右腿都有伤,他无法干重活,只能承担放羊、拉车子等相对轻松的农活。1958年,他曾经短暂地进入当地运输公司,但由于手部残疾,他再次回到了农村。
1979年,作为荣誉军人,孙玉斌第一次到省城疗养3个月。他开心地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当时的日子过得艰难,他第一次去省里疗养时,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从亲戚那里借了20斤玉米面。
孙玉斌的儿子孙艳平说,父亲身有残疾,日子过得很紧巴,但是他从来没有向政府伸过一次手、提过一次要求。
9月23日,孙玉斌收到了当地政府部门送来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将其与“渡江战役纪念章”、抗美援朝“和平万岁”等纪念章挂在一起,熠熠生辉。
翟连文感叹说:“从认识老孙那天起,我就感觉他是一个一心为党的忠诚战士。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不能忘掉过去,不能忘掉初心,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一心为民。老孙值得写一写,值得歌颂一下。”
新闻推荐
近日,砀山法院办理了一起“简单”的离婚纠纷,原告周某(女)与被告郑某(男)产生矛盾,遂诉至法院要求离婚,但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夫妻...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