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打造乡村高颜值——砀山县周寨镇运用法治手段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拂晓报 2018-07-31 16:50 大字

农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砀山县周寨镇把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等手段,打造出了周寨镇乡村的最靓颜值。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过去周寨的真实写照。2014年周寨镇被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 而农村环境污染是镇委、镇政府的一块心病。散布于村庄各个角落的“四大堆”(草堆、粪堆、垃圾堆、废建材堆)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整体环境。2017年以来,周寨镇坚持不懈地开展乡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经过全镇上下的努力,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高颜值”,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村规民约打头阵  “小本本”成了硬约束

去年11月里的一天上午9点多钟,张屯村环卫工刘波照例在村里巡查环境、清扫卫生。他发现村民刘某利家门口旁路沟里,有新倒的垃圾堆,一问是刘某利倒的,就好心上门规劝,却被刘某利一口噎了回来:“我倒垃圾没惹你。这是我家地盘,我想把垃圾倒哪就倒哪。”没办法,刘波叫来村干部。村支委老张拿着一个小本本来到刘某利家。看到小本本,刘某利不好意思起来,规规矩矩地把垃圾清理到了垃圾桶里。

老张手里的“小本本”,就是张屯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对违犯村规民约的村民要进行批评教育、公开曝光。”老张说。

周寨镇党委书记陈东强介绍,现在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环保观念、法律意识还跟不上趟。在有些人眼里,垃圾随便扔,谁也管不着,有法也白搭。然而,在村民眼里,村规民约却拥有“至高无上”的约束力。因此,整治农村环境污染,有时用村规民约比讲一大通法律知识都好使。

有村规民约撑腰,刘波他们腰杆挺得笔直,对一些污染环境行为,他们敢于说不,敢于当面制止。

环保法规进万家  污染鸭棚自己拆

周寨镇是养殖大镇,养殖是本镇农民重要产业。近年来,先后培育出规范养殖的兴达良种猪、田丰牧业等龙头企业,也出现了众多畜禽粪污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的小型养殖场。良好收益的背后,是环境变糟的痛苦。长期以来,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破坏了村里的生态环境。粪便直排,污水横流。

针对这种情况,去年镇委、镇政府痛下决心,决定全部拆除禁养区的养殖场。消息一出,村干部们都很为难,养殖搞了十多年,拆鸭棚、关闭养猪场等于断了生计,养殖户该何去何从?

面对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不解,镇委、镇政府从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入手,发放宣传单,并依照法律程序向部分养殖户发放《限期拆除告知书》等法律文书,采取一日一调度一督查一上报,挂图作战、盘点销户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基层力推、养殖户配合”的工作氛围,全力组织开展关闭拆除工作。仅两个月时间,禁养区的近百家养殖场都自行拆除,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养鸭虽赚到了钱,但是这些年我看到鸭场污染了环境,周围的群众对我意见不小,其实我早就想不干了。我们也希望河道恢复清澈,村子重现儿时美景。”养鸭户张团结对政府拆除鸭棚表示理解,他是第一个拆除鸭棚的。

阵痛之后,周寨镇的养殖户亟待华丽转身。今年春季,在许多拆除的养殖场旧址上,又建起了蘑菇大棚。“通过村民废弃的果树枝条和柴草,发展蘑菇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改变村庄面貌,也改变百姓生产方式。”周寨镇镇长陈红梅对养殖户的未来信心十足。“接下来,我们将引导农户走出养鸭、养猪模式,变鸭棚为蘑菇棚,通过培训、带动养殖户全面转型。环境改善了,村庄变美了,商机处处可寻。”

环境整治见成效  依靠法治来巩固

周寨镇乡村变美了。以往村庄随处可见的“四堆”没有了,取而代之是粉刷整齐的白色院墙、干净的水泥路面、间隔排放的垃圾桶、门旁路边的绿树花草。该镇大力实施乡村道路绿化“一路一景”工程,将所有通往村庄的道路,根据不同路段统一定植不同的绿化景观树种,如银杏、女贞、白腊、五角枫、红叶石楠等,补齐生态短板,努力实现乡村道路景观化。他们还把境内河流、村庄坑塘整治作为重点,昔日的河面上、坑塘里都是漂浮物的臭水,经过清淤绿化,如今变成了岸边绿树成荫,河水清澈透底……

周寨镇环境整治已初见成效,靠什么来巩固和提高呢?镇党委、政府根据省委关于坚持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与农村环境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的部署要求,将农民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农村环境整治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农民通过法治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法治理念,不断夯实农村环境整治的法治基础。

他们紧紧抓住农村环境整治机遇,在汤楼、市力集等中心村文化广场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了法治文化主题,依照“寓学法于休闲时刻,寓法治于生活点滴”的指导思想,合理注入法治元素,内容涉及环境整治、阳光村务、社会治安、村民自治、土地承包等方面内容,以漫画墙和宣传展板等方式,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讲述着与老百姓日常相关的法治常识,法治文化广场已成为扮靓美好乡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村法治广场已成为该镇群众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新去处。“现在,茶余饭后,我就喜欢到这法治广场来,和朋友聚一聚,谈论交流的话题不由自主地就转移到法律上,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素养都提高了。前不久,有人要与我合伙搞一项很赚钱的项目,一了解这个项目对环境有污染,被我拒绝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嘛。”居住在市力集村法治广场附近的张振乐呵呵地说道。  (刘腾) 

新闻推荐

一把唢呐传绝技

本报记者何雪峰本报通讯员李艳龙在砀山县砀城镇蒋营村南一处梨园,不时地响起婉转悠扬的唢呐声。人们常常看到砀山唢呐...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