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大将傅友德其人其事文/图武正彪

拂晓报 2018-06-22 17:19 大字

贵州省安顺市傅友德和他的将士雕塑群像宿州市埇桥区傅湖村傅友德雕像

明朝开国大将傅友德是宿州人,他的一生有着特别的传奇故事。他早年迁居多地,元末参加农民起义,一生戎马生涯,征遍大半中国,累有战功。在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大业中,其关键战事多有傅友德主战或从战,为取得大明王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傅友德终年未能寿终正寝,他被朱元璋赐死,结果惨烈、悲壮。“在生不进典,死不进庙”的死后百年里,提及他的很少。斗转星移,到了明朝中后期,他的真实形象才得以逐渐、陆续复原,公之于众。数百年来研究傅友德者缕缕不绝,他的纪念在一些地方也经久不衰,特别在云贵高原,每年都有纪念他的节日,他创造的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傅友德是宿州人。目前在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傅湖村也塑立起傅友德的大型雕像,然而,关于他的生平,时人却知之甚少,他的故里究竟在哪?还有不同的说法。研究他或许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故里名人,乃至发展旅游,不无裨益。对此我们做了初步的考正,以资抛砖引玉。

傅友德故里考

几乎所有历史资料都记载:傅友德“其先宿州人”。但傅友德故里究竟是宿州哪里?说法不一。一说:“曾居宿州傅家湖南”(今埇桥区灰古镇傅湖村);二说:“宿县南人”;三说;“淮北相城人(今淮北市相山区)”。还有傅友德自江苏句容到河南武陡县,又迁宿州说;有江西德兴县傅家村,初迁吉水县方家河,再迁安徽金寨石硖口,由金寨石峡口迁宿州说等等。说法不一,真伪难辨。我们还是从国家的正规史料,包括地方志中寻找蛛丝马迹。

傅友德( -1394年),其先宿州人,因时局不靖与天灾,常无安居之所,屡迁它乡。《明史》:“傅友德,其先宿州人”。明代著名史书典籍《国榷》载:“友德先宿人,后徙砀山。”《明通鉴》:“友德宿州人。”《皇明通纪》:“友德其先宿州人,徙居颍川,后徙砀山,勇略冠绝一时”。在地方志中,最早记载傅友德的是1537年的明朝·嘉靖《宿州志》载:“傅友德其先宿州人,徙居颍川,又徙砀山。祖墓在相城乡,洪武中赠为颖国公。立有墓碑,今废。”1596年的明朝·万历《宿州志》:“傅友德宿之相城人,性孝友,沉毅多勇略,与弟友仁,友道躬耕亩畆,浍河患,独身负其父荣避之颖,元政秕僻,颍上讧起,恐父陷身颖乱,复负还宿,遂仗剑起戌行择事。”1889年的清朝·光绪《宿州志》载“傅家湖,明颖国公傅友德居于湖南,故名。以上湖在州东北(今埇桥区灰古镇傅湖村一带)。”

“傅友德是宿州人”史籍上记载是一致的。但具体在什么地方?淮北学者研究认为:“傅友德其先为宿州人”是指相城乡,因相城明朝属于宿州治辖,并有祖墓为证,”但是这个结论与清朝光绪《宿州志》的“在傅家湖南”的记载是不一致的,难道光绪宿州志记载有误?还是时间段所指不同?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傅友德居于傅家湖说, 除了有光绪《宿州志》记载,傅湖的《傅氏家谱》也有记载。傅湖傅氏老者认为他们都是傅友德后裔。当初傅友德为江苏句容人,后迁河南武陡县,又迁宿州傅家湖,现在宿州市埇桥区傅湖村及曾经从傅湖村迁出的傅氏家谱辈分起续,均从傅友德起始。傅湖傅氏老者记忆;在傅湖村二徐(宿州至徐州)路东的后周庄,有傅友德的祖坟三座,直到上世纪平坟还田才平掉。这究竟是傅友德的那一辈或近房祖坟,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当然也有家谱记载,傅友德是从江西吉水县傅家湾,到金寨县石峡口村,后迁至宿州的。居宿州时,则有傅友治、傅友才、傅友德、傅友仁、傅友赟(yun)弟兄五人。后来有的返回,有的继续在此地居住。《家谱》的说法不一,究竟是讹错还是时间段不同?特别是傅湖村后周庄的祖坟是傅友德的祖坟,还是傅友德本房弟兄的祖坟?有待进一步考证。另外,宿州城东傅小楼保存着明朝崇祯年间的傅友道之墓碑,此碑说明了在明朝就已经有傅氏居住于此(今傅小楼)。而《傅氏家谱》记载,傅小楼傅氏是从傅湖村迁来的。

关于“傅友德是宿州南人”说,根据《傅氏家谱》记载,宿州以傅姓氏居多的有40多个村庄,包括宿州市南各地,他们绝大多数是从傅家湖或傅小楼迁出的。

清朝光绪《宿州志》记载的傅家湖是否就是今天的傅湖村呢?答案是肯定的。傅湖村位于埇桥区灰古镇,地处埇桥区北部山区的下游,为冲积型平原,唐河、萧濉河位其上,周边各地,历史上多以湖或沟或河起名。地势的原因,十年九涝,每年汛期积水成湖、农人下地生产称为“下湖”,下村南则称为“南湖”,村北称为“北湖”。可谓人居村中,村在湖里;据傅湖人称,解放前一直称这一带为傅家湖。直到解放后大兴水利,特别是六十年代新汴河的开挖,才彻底改变了这里的汛期成湖的状况。“傅家湖”一说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称谓之中,“傅家湖”演变成“傅湖村。”

综上各种资料:傅友德早年是从外地迁来的,从外地迁来的居住地或许经历了或傅家湖南岸(今埇桥区灰古镇傅湖村);或淮北市相城、颖州(分析应是极短的居住时间)、砀山等多地。傅湖究竟是傅友德哪一阶段的居住地,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早年参军戎马生涯

《明史》称“傅友德喑哑跳荡”,“击刺善骑,冠绝一时,而至性敦焉,沉毅多智略”。傅友德少年武艺“为里中所折服,邻里高氏劝其出走”。显然,傅友德早年武艺高强,心有大志。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朝暴政,已致民怨沸腾,黄河在河南白茅口决堤,黄水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元丞相脱脱集十万之众开河二百八十里,把黄河勒回旧道。白莲教出身的颍州韩山童、刘福通倡言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天下大乱。制造“石人一只眼,调动黄河天下反”故事。黄河民工闻信揭竿而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之始。

1351年8月31日(元至正十一年),萧县人李二 (因用一仓芝麻接济受灾穷人,人称芝麻李)与赵均用、彭早住(彭大)等八人在萧县起义,响应刘福通,并乘机攻陷徐州。傅友德遂离家从军,跟随芝麻李起义,但也是出于不得已而为。1352年9月(元至正十二年)元丞相脱脱攻克徐州,芝麻李撤退中就义,傅友德跟随了山东李喜喜,投靠在刘福通的麾下。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夏,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推翻元朝统治,李喜喜率部攻向关中,克商州、兴元、巩昌,进围凤翔,败与元将察罕帖木儿。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李喜喜入川以青巾为号,投归了巴蜀势力最强的起义军首领明玉珍,傅友德在明玉珍处没有得到重用,伺机投靠了又一起义军将领——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陈友谅,“协丁普郎共守小孤”。

1361年9月(元至正廿一年),朱元璋驱兵至小孤山,傅友德听说朱元璋到来,喜曰:“吾得真主矣!”傅友德、丁普郎率众来投,朱元璋一见奇之,立即提拔为将领,让其跟随常遇春征战。

元末战争,一是推翻元朝的暴政统治,二是元末反元势力各地蜂起,群雄割据,各称元帅。后来演变为相互征战。最早同韩山童、刘福通一起反元的徐寿辉部,因徐寿辉被杀,而先后析出两大势力:一是陈友谅部,二是明玉珍部。陈友谅部居江州(今九江),后迁武汉,在武汉自立为王,国号大汉。朱元璋部居建康(今南京),宣称为吴王。明玉珍部居成都,自立为王,国号大夏。张士诚部居泰州,国号大周。方国珍部居浙江黄岩,投归元朝。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势力,先后被朱元璋逐一吞并,唯有四川的大夏政权明玉珍到洪武建国后,仍统治着四川一隅。以及云贵高原的残元势力梁王把匝刺瓦而密等。

傅友德投归朱元璋后如鱼得水,进入了他人生中的战功卓著的鼎盛时期,他跟随朱元璋征战大江南北、塞外大漠、高原云贵,打下了无数大仗、恶仗,取得了屡屡胜利。历练为明朝开国将领中的赫赫名将。   (待续)

新闻推荐

砀山县“六项机制”确保扶贫领域风清气正

本报讯今年以来,砀山县出台《关于2018年至2020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6项扶...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