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半生,归来只想见亲人一眼 砀山妇女来蚌寻亲生父母 本报记者 陈瑶

淮河晨刊 2018-04-09 01:19 大字

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一开口说话,全是砀山口音。尽管这样,张素玲还是坚持认为,自己是蚌埠人。

4月4日上午,拎着两个包袱的农村妇女张素玲来到蚌埠日报社,她说自己要登报寻亲,找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四十多年没见过的亲生父母。

埋藏四十多年的身世之谜

1970年出生的张素玲是在砀山县朱楼镇张屯村长大,虽家境一般但父母对她十分疼爱,张素玲成长得平静、幸福。直到22岁结婚那年,她才终于肯定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

张素玲说,在读小学时,有一次同村的一位同学和她起了争执,偶然间说出她是抱养来的,这让她当时就很伤心,哭着跑回家询问父母自己到底是不是亲生的。养父母当时十分肯定地告诉她,她就是亲生女儿。这件事虽然就这么过去了,但却让张素玲印象很深。

时间一晃就到了张素玲结婚那年,按照当地的风俗,婚前男女双方要交换生辰八字,请人占卜吉凶。婚后,张素玲发现父母提供给男方的生辰,与自己的出生年份并不一致。“我父母以前一直说我属猪,是1971年生,但给我婆家的信息却说我属狗,对不上。”这让张素玲再次想起了童年时的那件事。后来她也曾多次询问过养父母,但两位老人一直坚称,张素玲就是自家的亲闺女。

1999年,养母因病离世,之后,张素玲和丈夫一直带着养父生活,直到2011年,养父也去世了。“直到最后他们也没跟我说过任何关于我身世的话,但自从知道我还另有亲生父母,我就一直想找。”张素玲说,养父去世后,她开始寻访当年知情的远房亲戚们。知道了一些自己的身世后,渴望找到亲人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了,但因为孩子们都还小,自己一直无法脱身来寻亲,如今孩子们都大了,她终于能回到蚌埠,看看自己真正的故乡,放开手脚找自己的亲人了。

想为亲生父母尽尽孝

从亲戚们那里,张素玲打听出自己是蚌埠人,1970年出生,2岁时被生父抱着到了砀山汽车站,后来被送到了朱楼镇张屯村。“在车站时,我生父遇到了一个带小孩的中年妇女,就想把我送给这家,后来这个女的就把我们带到了张屯,我养父母家正好是她家的亲戚,没有孩子,就把我留下了。”

张素玲说,虽然父亲把她送给了别人家,但她一点也不怨恨。“过去家里太困难了,要是条件允许,肯定都不能把自己孩子送给别人。我父亲后来还专程来砀山看过我2次,可是我都没见着,养父母拦着没让见。”张素玲得知生父几次来看过自己,还和养父母书信往来了很长一段时间,她觉得生父对自己肯定还是十分想念的,这也让她更加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和家人。“人活这一世哪能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知道,找不到家这心里就一直不平静,我只想知道家在哪就行了,如果父母需要,我还能尽尽孝,如果不想认我,我看一眼就走,绝不打扰。”

为了找到亲人,哪怕走遍每一寸土地

回来寻亲,张素玲掌握的线索并不多,她只知道自己的乳名叫“大英”,家住蚌埠东北角郊区一带,父母叫什么名字也都不知道,但知道自己有4个姐姐。据砀山的亲戚回忆,生父个头不高,不超过一米六五,现在大概七十多岁,不超过八十岁。

4月4日,记者见到张素玲时,她拎着自己的大旅行包,里边除了洗漱用品,还有各种材料、证明,她说自己没怎么出过远门,这些年一直在家照顾孩子、老人,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外出寻亲,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所以家人给她的行李里塞了很多东西,以备不时之需。她心知此番寻人过程必定不易,也做好了长期在蚌的心理准备。“再难不会比红军过草地难吧,哪怕是把蚌埠东北方向的每一寸地都走一遍,再苦再累,我都想找到亲人。”张素玲说,希望家中亲人能通过媒体看到自己正在寻亲,能够和她联系。另外,她还准备了一份蚌埠地图,要尝试到东北方的几个村庄,通过走访的方式,找寻自己的亲人。

新闻推荐

砀山县百万亩梨花盛开

3月30日,砀山县近百万亩梨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踏春。砀山县被誉为世界梨都,梨树种植面积近百万亩,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当地的果林资源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形成了“春赏花、夏看绿、秋尝果、冬品...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